2022年1月15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A10版:功夫早茶
饺子是岁月的印记

■武华民

下班时接到妻子电话,说晚上吃饺子。放下电话,我兴冲冲地往家赶。

到家里时,饺子已经下锅,餐桌上有四个精致小菜,女儿也取出了葡萄酒。不大的工夫,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妻子知道我喜欢吃饺子,退休在家的她,辛苦地做了牛肉、羊肉和素三鲜的饺子。

饭菜氤氲里,年少时的经历浮上心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土地贫瘠,多数人家靠红薯、玉米面馍充饥,常年见不到白面。还没到年底,许多人家的粮食缸已见底。太小时候的事不记得了,印象最深的是自己考上了初中那天,正在树下纳鞋底的奶奶听到我的报喜,高兴地说:“晚上吃饺子!”当时村小学,一个班多半孩子考不上或不想上初中,回家帮大人干活……奶奶包的饺子,我狼吞虎咽吃了两大碗,爷爷奶奶却吃得很少。

几年后,我参军入伍后,遇上元旦、春节这样大的节日,连队都吃饺子。炊事班提前和好面、盘好馅,以班为单位包饺子。上百人的饭堂里,有的拿啤酒瓶当擀面杖,有的把杯盖、茶缸倒扣着压饺子皮,包出来的饺子也千姿百态。我们年轻,不怕烫,饺子囫囵吞枣下了肚,没吃饱就端着碗去别的班“蹭饭”……那温馨的场面至今仍飘香在我的记忆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学校见到了别样的包饺子。

学校提前发出通知,邀请家长们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上午十点左右,家长们便乐呵呵地到了学校。有的带着擀面杖,有的拿着小面板,学校为大家配发了美丽的围裙。那一天,校园里处处张灯结彩,校园里回旋着《欢乐中国年》轻音乐。

十二月底的天很冷,装扮一新的大礼堂成了包饺子的地方,近百张桌子上铺满了食材。在一张桌子旁,我看到了温暖的一幕。一家人围坐着包饺子,爷爷边教孙女包饺子,边和儿子、孙女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我小的时候家里穷,经常饿肚子。三年自然灾害时,周围的树根、树皮、树叶都让人吃光了。”“后来,改革开放了,种上了自留地,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生活才渐渐好起来。现在衣食无忧,还有零花钱,就连以前只能想想的饺子,也能经常吃上了。你们现在多有福啊!”孙女看着爷爷,沉思着……

不一会儿的工夫,一盆盆煮好的饺子端了上来。有的家长给孩子夹饺子吃,更多的孩子端起小碗,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吃。有几个孩子把饺子送给了满头华发的老校长和他们的老师。

一个小男生向班主任汇报:“老师,我想把饺子带回家点,送给独居的邻居奶奶吃。”老师愉快地答应了。男生把饺子装进了饭盒……

天气虽然寒冷,但这一幕幕却温暖了我。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送客饺子迎客面”。起源于我国的饺子,过去只在冬至、元旦、春节时才会有,被生活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到了幸福生活的今天,只是寻常食品,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寄托着的骨肉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绵延在岁月里,流转在人们心里。

   A01版:封面
   A02版:今日头条
   A03版:泉州新闻
   A04版:泉州新闻·时政
   A05版:泉州新闻·社会
   A06版:泉州新闻·社会
   A07版:教育周刊
   A08版:教育周刊
   A09版:投资理财
   A10版:功夫早茶
   A11版:夕阳红
   A12版:美食
   A13版:国内新闻
   A14版:综合新闻
   A15版:国际新闻
   A16版:第一眼
饺子是岁月的印记
漫画
做好事
父亲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