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09月12日

9.9元生成的AI写真安全吗

市民:担心个人照片不只用于AI图像生成 律师:提防信息泄露风险

(漫画/张平原)

■早报记者 李菁

只要上传21张清晰的正面照,支付9.9元,就能生成风格各异的数十套写真大片。最近,一款AI写真相机APP火了。有市民美滋滋地尝鲜,也有市民担忧上传大量照片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律师提醒,如果遇到强制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一定要拒绝,否则容易产生信息泄露风险。

9.9元制作“数字分身” 数十款模板可选

搜索手机应用商店后,记者看到目前已有超过10款AI相机上线,部分APP的下载量超过百万。昨日,记者体验了最火的一款AI相机。

打开APP并阅读用户协议后,记者根据提示先上传了一张五官清晰的正面照。照片通过后,APP提示上传20张以上清晰的各角度照片,以半身照的效果最佳。在APP确认所有照片都合格后,就可以开始制作“数字分身”了。

制作“数字分身”需要支付9.9元。支付完成后,系统显示前面还有1人正在制作,需要等待55分钟,体验后的实际制作时间只需20分钟左右。记者了解到,在该款相机刚上线的一段时间里,体验制作“数字分身”的排队人数常常超过四千人,等待的时间显示超过6小时。

系统自动生成的AI写真大片一共有3套,如果觉得和真人不够像的话,还可以点击“我想更像我一点”的按钮再次生成。从生成的3套写真来看,其中2套和照相馆拍摄修图后的写真效果差不多,还有1套显得不太真实。此外,还有其他模板可以替换。系统的模板一共有60多个,包括女生、男生、老人、孩子的,效果有现代、简约,也有华丽、复古等。

“系统自动生成的3套是最像的,其他的效果都不如这3套自然和真实。我自己的经验是,上传20张照片和上传40张照片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上传越多,生成的会越像。”体验过该款APP的市民小王告诉记者。

尝鲜的女性不少 有人觉得像有人说不像

小王自称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上个月,她第一次尝试使用AI相机,当时尝鲜的人不少,她等待了六七个小时才等到自己的“数字分身”。

将生成的AI写真大片发布到朋友圈后,小王向好几个女性朋友成功“安利”了这款相机。“我把微信头像换成了AI生成的一张职业照,几乎没有人发现这是AI‘替身’,还有两三个朋友私信问我是到哪家照相馆拍的。不过,并不是每组照片都像真人,有的模板很真实,有的看起来像PS过度的,有的看起来完全不像。比如我现在用的这张头像,点开大图多看几眼的话总觉得不够真实。”

“有两组特别真实好看,其他的模板就不太行,即使点了‘我想更像我一点’功能,也只能达到有些许神似。我老公说看起来又像又不像,是‘照骗’。我试了二十多个模板,不同模板的效果差别很大。不过不用化妆、不用做造型,9.9元就能获得几十套写真,如果在线下的照相馆里,一套同款写真的价格就要300元左右。”市民蔡小姐说。

AI相机火了之后,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觉得其可以替代线下的照相馆。但是也有网友认为,AI相机生成的证件照“有点假”。“先不说五官和脸型够不够像,我觉得发型就不太自然,脸也有点‘塑料感’。”市民郭女士说。

有人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律师提醒谨慎使用

“这个会不会有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呢?之前看到过AI换脸诈骗,还有博主被换脸到违法视频上。AI写真要一次性上传几十张照片,如果人脸数据被不法分子盗用了怎么办?”市民小李对AI写真很是心动,但迟迟不敢尝试。

“我觉得正规公司是不会泄露个人信息的,不过如果数据被盗取了呢?”蔡小姐表示。

此前记者所体验的AI相机APP在用户服务协议中写道:“您特此授权我方在全世界(包括元宇宙等虚拟空间)范围内享有永久的、不可撤销的、可转让的、可转授权的、免费的和非独家的许可,使得我方可以任何形式、任何媒体或技术(无论现在已知或以后开发)使用您的内容。”该条款引发广泛质疑,之后该款APP发布方称,原协议内容有误,已第一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在这里郑重地向大家承诺,您所上传的照片只会用于数字分身制作,不会提取也不会用于识别和其他用途,且分身制作完成后自动删除。”

记者咨询多位律师后了解到,8月8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8月15日,国家网信办联合七部门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对使用者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应当依法履行保护义务,不得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不得非法留存能够识别使用者身份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不得非法向他人提供使用者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

律师提醒,市民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在使用APP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用户协议,如果遇到强制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一定要拒绝,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否则有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首位向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报料的袁女士获线索费100元)

观点

AI写真 合规才有未来

AI写真因系列APP使用方便、功能全面、价格低廉而引发广泛关注。

然而,AI写真须用户上传一定数量的个人照片才能实现特定功能。在此过程中,因数据合规实效欠佳,极易带来风险。现实中,有的APP曾被指出过度索取用户隐私权限。AI写真,处理的主要是表征人脸的个人照片,即法律意义上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不可否认,在通常情况下,人脸总是以可被外界直观感知的方式呈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的人脸信息可被随意收集、分析乃至保存。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将生物识别信息归入“敏感个人信息”范畴。

当前,AI写真可能引发的权益侵害风险是多元的。在个人层面上,若用户在未经他人许可的情况下,使用AI写真APP处理他人照片,就易于引发肖像权侵害风险;若相关企业和平台违背个人意志处理个人照片等相关个人信息,就易于引发个人信息权益侵害风险。在公众层面上,考虑到使用写真APP的用户数量庞大,一旦发生泄露用户数据的情形,就足以使公共利益面临遭受侵害的可能性。

技术的发展进步总是与风险挑战并存。从人脸识别到AI换脸、AI写真,每有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出圈”,总会伴随风险挑战的讨论。正视风险挑战,才能享受技术红利。对于AI写真而言,合规才有未来。

规范AI写真,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范已提供相关风险防范与权益救济之策,但政府有关部门仍需将保护网织密织细,让条文规则覆盖得更全面,监管更加有力有效。有必要强化用户的公益诉讼保护力度,提升法定主体公益诉讼积极性与能动性,依托国家力量筑牢公共利益保护底线。企业和平台应明确法律红线,把握技术尺度,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和隐私合规的框架,把责任落实到人。用户要提升权益保护意识,注意保护肖像权、隐私权及个人信息权益,让AI写真实现良性健康发展,更好改变生活。(人民日报海外版 郭如愿)

--> 2023-09-12 市民:担心个人照片不只用于AI图像生成 律师:提防信息泄露风险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44291.html 1 9.9元生成的AI写真安全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