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柠
“擎起妻儿一片天,遮风避雨赖双肩;甘心承得千般苦,父爱无言深似渊。”近日读到某位作者的《父爱》诗一首,深感共鸣,记忆深处父亲日夜操劳、身兼多职的身影涌现眼前,激起我万千思绪。
我的父亲是一名“专业”的农民。小时候,为了供养我们姊妹几个上学,父亲每日在菜园勤耕苦种。从西红柿苗的培育到花开授粉的研究,从蔬菜大棚的搭建到保暖草帘的编制,无一不下功夫实践。寒来暑往,从黄瓜藤上架到大蒜苗冬日洗泥巴,从豌豆开花到芫荽捆扎,从土豆爬出泥土到茄子青椒,一一摘下,所有丰收的喜悦都刻在了父亲的皱纹里。为了提高作物产量,瓜果早日上市卖个好价钱,父亲常在夜晚研读《农村百事通》杂志,嘴里还常常念叨着这筐西红柿卖了可以给老大交学费,那麻袋青椒茄子可以给老二换一身新衣服回来。
除了种地是把好手,父亲还是一名技术精湛的手艺人兼小商人。儿时,为了增加家里经济来源,夏日他学做绿豆凉粉,在一辆自行车、一杆秤、一盆盆凉粉的加持下,他化身成一个走街串巷的生意人;而到了冬日,他趁着农忙空隙,从市场批发山楂回来,将一颗一颗的山楂去核、清洗,串成一串串大小匀称的糖葫芦,夜间朦胧醒来的我常见到夜色中的他正支着炉灶精心地熬制糖液。踏实本分的他从不短斤少两,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汗水收获每一份心安。日复一日的坚守下,家里的日子也渐渐像父亲手里的糖葫芦一样红火起来。
等我们都稍大些,父亲又开始琢磨新的挣钱门路。家里孩子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上了初、高中的我们学费开支也跟着多了起来。父亲又开始了他的工人生涯。记忆中,我上高一那年,父亲陪我去学校报到,交完了伙食费父亲手里已没有多少余钱,他把所有带来的钱仅留了车费都给了我,临走还不忘叮嘱我安心学习,钱的事不归我操心。不到周末我就收到了父亲托进城的亲戚捎来的学费。月末回家,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在炎炎夏日去工地上扛水泥,缺乏经验的他被滚烫的水泥灰烫伤了背部。一大片的水泡紧紧黏着单薄的短袖,无法脱下的衣服只能由母亲拿着剪刀轻轻地零星剪下。我想象着那个撕扯着血肉与泡液的场景,一度哽咽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那一年,我明白“倔强”是个褒义词。
父亲为我们常年辛劳付出,却从无怨言,也没有听他说起过生活的苦闷与辛酸。仿佛在他那里,生活便是这样,安然地坚守,把脚下的土刨好,把手里的活干细致,把背上的货扛稳,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在父亲的字典里,从来没有“生活是苦的”这样的信念。我知道,有一种东西叫“面对”,已在我心里悄然发芽。
最近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燕诗示刘叟》,深有感触。诗中写道:“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双燕抚育幼燕的辛劳常让我想起为妻遮风、为儿挡雨的父亲。虽然父亲不能给我们富贵的物质生活,但他却给了我们在大风大雨中面对起起落落的勇气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