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265标箱、货重4539吨、货值约2850万美元泉州制造纸尿布、服装等货物日前在泉州石湖港区办理完通关手续后,搭乘“一带一路”航线“东方奥雷阿”号集装箱班轮运往新加坡。这也是泉州海关助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一个工作场景。
■早报记者 杜连财 通讯员 何丽玲 洪睿航 林蕾
“丝路”贸易持续升温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的泉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持续升温。据泉州海关统计,2023年1—8月,泉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额1042.4亿元,占泉州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6%,累计2013年以来泉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2898.2亿元,其中出口7856.7亿元,进口5041.5亿元,10年来进出口年均增幅为6%。
福建泉州曾是我国古代“东方第一大港”,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刺桐港)曾经出现过“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盛景,泉州在“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宋元时期,泉州瓷器、丝绸、茶叶等货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远来的商人也带来了香料、楠木、樟脑等洋溢着异域芬芳的货物。现如今,泉州已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大市”,我国重要的轻工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市,其中,纺织、服装、鞋类等轻工产品年出口额超千亿元,畅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东、非洲等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品和石材也较好地满足泉州能源和原材料需求。
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加强泉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
如今,泉州港正发力打造海丝枢纽港口,融入“丝路海运”,积极拓展我国沿海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港口航线,助力泉州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今年以来,泉州港已先后开通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等3条外贸集装箱航线,累计已陆续开通“一带一路”外贸集装箱航线18条。1—8月,泉州海关共监管外贸集装箱7.85万标箱,同比增长16.30%。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全球港口吞吐量排名,泉州港入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
“乘共建‘一带一路’东风,我们积极推进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今年投产,促泉州港迈入年吞吐能力超300万标箱的大型港口行列,同时新增3条‘一带一路’航线,为泉州地区港口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便捷的物流通道。”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公司董事总经理孙博生说。
年均增幅达15.2%
据悉,泉州是国家规划的九大炼油基地之一。在泉州斗尾港区, 2个30万吨原油码头10年来相继对外开放,今年3月份又有9个化工品泊位正式对外开放启用,两大炼化企业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油能力已达2900万吨,为泉州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由中东等地进口的石化产品、纸浆等原材料,在泉州加工成鞋服、卫生巾等轻工产品后,又销往全球,助力泉州制造走向世界。
10年来,泉州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年均增幅达15.2%。作为“晋江经验”的发源地和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民营企业在泉州对外贸易中的“排头兵”作用明显,2013年以来累计进出口7284.9亿元,占同期泉州对外贸易比重从37%提升至60%,处于全国领先位置。纺织服装、鞋靴、箱包、陶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抢眼,2013年以来分别累计出口4701.2亿元、1184.4亿元,10年来出口年均增幅达8.9%、24.5%。
“公司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机遇,加大儿童服饰和男装的研发力度,并在巴西、希腊、阿尔及利亚等国设立办事处,这3年来每年服装出口增幅均在50%以上。”石狮喜盈盈服饰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施纯续高兴地说。
在晋江陆地港,通过海关智能安全锁、海关封志等方式,晋江陆地港陆续与省内11个外贸集装箱海港码头建立物流信息联网共享,并实现与福州、厦门、广州、上海等多个国际空港口岸无缝衔接,等同于为泉州增加了数十条航线资源,强化内陆港口的功能,成为口岸码头的“后方堆场”。2020年12月和2022年1月,晋江陆地港又先后成为晋江国际鞋纺城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泉州-莫斯科”中欧班列的海关监管查验场所。目前,晋江陆地港共有200多家企业入驻,2000多家企业入港开展进出口业务。首列“泉州-莫斯科”中欧班列于2022年1月18日开行以来,先后开通满洲里、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二连浩特口岸四条出境通道,实现“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为泉州外贸促稳提质增添新动能。截至目前,泉州海关共监管中欧班列19列、1938个标箱、货值3.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