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09月21日

打赤脚

■潘新日

我穿着网状的运动鞋在雨天行走时,往往会把鞋子弄得湿透,哪都不舒服。

再下雨的时候,我索性脱下鞋,赤着脚在铺满地砖或者柏油的路上行走,引得好多人投来好奇的眼光。可我一点都不感到别扭,相反,倒惬意于这样行走在铺满薄薄积水的路上,还孩子似的,故意带着劲,每一脚都会溅起一串串清亮的水花来。从内心讲,走这样的路,我还是小心于地上的碎玻璃和钉子之类的,生怕一不留意,被它们扎着,就不好玩了。

回想我们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里穷,因为道路泥泞,所以几乎大半年是“赤脚”度过的。不知道为什么,家乡都称作“打赤脚”,反正都这么叫,我们也这么说。正因为如此,小小年纪,脚底板都会结一层厚厚的老茧皮,可硬的那种。

不过,“打赤脚”也不是“刀枪不入”,经常会被刺或者被茅草根扎着,特别是刺,疼不说,回到家还要用针挑出来,不然会很麻烦。一般的刺还好说,要是扎上野菱角刺就更闹心,“那家伙”带的是倒刺,需要把周围的肉拨开,才能拔出来。每一次,都是疼得龇牙咧嘴的。

老辈人嘴里,“打赤脚”是农家生活的俗常,这里面有贫穷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读古诗和现代作家的文章,猛然发现古人也都是“打赤脚”的。看来,“打赤脚”自古有之。我们不妨从下面的诗里体味古人“打赤脚”的无奈和欢乐。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的诗《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云:“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宋代诗人刘攽的诗《送徐君章》言:“何时亦得东南征,赤脚吴溪嘲钓碣。”宋代大诗人苏轼《读孟郊诗》诗之二曰:“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纻。”明代剧作家冯梦在《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载:“是日,管仲军出南门,约行三十余里至峱山,见一野夫,短褐单衣,破笠赤脚,放牛于山下。”明代诗人王九思在《归兴》一诗写道:“有时节露赤脚山巅水涯,有时节科白头柳堰桃峡。”清代诗人彭孙贻在《海上僧馈余槲叶笠天台藤杖歌》一诗中吟道:“山僧海上来,赤脚秃顶湿。”现代作家欧阳山在他的作品《三家巷》十四中写道:“天气还很冷,可是她没穿鞋子,一双赤脚冻得红通通的。”你看,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人心里,“打赤脚”都是一种情结,多少有点凡俗的意趣在里面。

说真的,坊间也有很多传说,比如:赤脚大仙的故事、铁拐李的故事、疯癫和尚的故事,哪一个不都是打着赤脚。还有声誉海内外的乐山大佛,还有寺庙里的诸佛都不穿鞋,都是赤着脚,按佛教里的说法,如果穿了鞋子,会使行者产生迷恋物质享受的欲望。赤脚,可以提醒行者苦修的决心。

你看,“打赤脚”因贫穷而起,倒衍生出如此多的好处,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 2023-09-21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45847.html 1 打赤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