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医生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刘少锋医生
■早报记者 许奕梅 通讯员 何毓慧 医院供图
磁力珠又称巴克球,外观圆润,五颜六色,是一款颇受欢迎的玩具,但也存在着安全隐患。日前,泉州一名2岁男童因深夜突发呕吐被紧急送医,医生拍片检查时发现,孩子的小肠里竟有一串“圆环”。随后医生通过手术取出孩子体内的19颗磁力珠,这些珠子险些造成孩子胃肠穿孔。医生提醒,中秋和国庆假期即将来临,不论居家还是外出游玩,都要谨防孩子吞食异物引发的意外。
孩子吞下19颗磁力珠
在腹中串成环致恶心呕吐
“还以为孩子呕吐是不是感染了,没想到是吞了磁力珠。”日前,当医生从泉州的2岁男童小斌(化名)的小肠里取出成串的19颗磁力珠时,孩子的父母吓出了一身冷汗。
近日,2岁的小斌(化名)半夜12点被父母紧急送到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急诊。父母主诉孩子当天食欲不振,晚上突然恶心呕吐、哭闹不安,不知原因。
医生立即为孩子做了身体检查,发现小斌的肚子里有一串圆环样的异物。医生判断可能是吸力很强的磁力珠,而且可能分布在不同的肠管里又相互吸引在一起,有肠管穿孔的风险。小斌的父母这才想到,家里人几天前给孩子买过一盒彩色磁力珠当玩具,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考虑到孩子年纪小,消化道异物有机会自行排出体外,医生首先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并给予孩子口服石蜡油等对症治疗,希望能促进异物排出。然而入院6小时后的拍片复查中,医生发现异物仍在原地。考虑到排出的可能性不大,医生紧急为孩子实施微创手术。术中,医生在小斌的小肠上切开5毫米长的口子,取出19颗直径约4毫米的磁力珠。由于及时进行手术介入处理,异物没有引起肠穿孔。
经过几天的调理,孩子很快便康复出院。
误食多颗磁力珠或危及生命
假期注意防止幼儿吞食异物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刘少锋医生介绍,吞食异物在学龄前幼儿中多发。根据异物的大小、形状、性质不同,可能造成不同伤害,如消化道穿孔、出血、化学物质灼伤等。
医院每年都会接诊多例误吞磁力珠的抢救病例,磁力珠的“杀伤力”不可小觑。如果孩子只误食了一颗,还有机会自行排出体外;如果吞下多颗,磁力珠有可能在不同节段的肠道相互吸引,造成肠梗阻,还可能造成局部缺血坏死导致肠穿孔,形成腹膜炎等,严重的可能会危及生命。
刘少锋介绍,巴克球产品多有明确标识,建议家长给孩子选购玩具时一定要仔细看说明书,尤其是标红的醒目警示语,充分评估玩具的潜在危险,不要给年幼儿童购买磁力球类玩具。
除了磁力珠,硬币、纽扣电池、拉链、玩具零件等随手可得的小物件都可能被幼儿误吞。中秋和国庆假期临近,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并向孩子强调玩具零件等不能吞食及吞食的危害等。一旦孩子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怀疑孩子可能吞食异物时,应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