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云
凭栏听雨,是一种心境。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爱听雨,尤其唐雨,仿佛一首歌,传唱千年,经久不绝,让古今的听雨人,都能在哗啦啦、淅沥沥的旋律间找到喜怒哀乐的情感共鸣。
陈绿山祖籍安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拖家带口来到泉州,因为遇见美好,住下了就不想走。从此,泉州便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他也因此更忙碌了,每天开着大货车奔波在生活的路上,行走在红尘阡陌间,一边为生计,一边为文学计。
行走间,文学因子随着他的脚印一路播撒,并在他感性又理性的情愫浇灌下,在他敏锐的触角点拨下,所遇见的人、事、物,皆被收之心囊,经过酝酿、发酵、过滤、提升,之后以文字的形式,借着“一片雨”的空隙,书写出心中的“半山晴”。于是,64篇充满诗性、蕴含哲思的诗性散文以散文集的形式,分享给读者。文字间弥撒着的浪漫、淳朴、真诚的情感,以及那五味杂陈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一个对妻儿老小百般呵护,一个为生计奔波却不被红尘俗流淹没诗情的男儿形象跃然纸上。
绿山笔触下的雨,仿佛是文学和人生的润滑剂,或是一道现实与理想的屏风。如:“醒来听到窗外的雨声,心里涌起一丝久违的轻松。因为雨,今天我可以休息。”
同时,绿山那诗性、哲思、生动及富有想象力的语言风格,让人耳目清新,发人深省,如《断桥》中写道:“江风飘摇,夕阳晚照,那一点绿色的生命气息,滋生着老桥的寂寞。”
绿山喜山乐水,在山水间牧心骋怀。他借熊尚志先生写给禅湖的一句话,“在佛的眼里,我是一颗露珠,将随着初升的朝阳悄然寂灭,在老天的眼里,我是一只虫蚁,日日夜夜,年年岁岁为生计奔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我多想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慢生活的节奏,住在山中,戴着箸笠,种三分薄地,劳作归来,青梅煮酒”来表明自己的浪漫情怀。
书中,不管是家乡的菜花,路上遇见的樱花,还是和母亲一起种下的那三棵棕树,以及泉州的桑莲、古渡、古桥、江潮等,绿山都能给予关注,并赋予真情实感。每一篇,都让人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