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兵
金秋时节,步入郊外,远远望见山坡上一片柿红。红彤彤的柿子傲立枝头,晶莹剔透,就像一盏盏火红的灯笼,格外地引人注目。
记得小时候,我家中后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柿子树,是父亲年轻时种植的。每年深秋时节,一只只鼓鼓圆圆的柿子像喝醉了酒似的,仰着小红脸儿,在碧绿的枝叶间招摇着,煞是好看。每到此时,父亲都会肩扛长梯,身背箩筐,爬上高高的柿子树采摘果实。每次摘完,父亲总会把又大又红的柿子留给我,而他和母亲却借口胃不好,把属于他们的那份让给大伙分享。熟透了的红红柿子皮薄汁多,轻轻咬一个小口,放在嘴边美美地一吸,一股沁凉甘甜的汁液便流进嘴里,一直润到肺腑。
在我的印象里,家中的柿子除了留一小部分吃外,大部分都会被卖掉以贴补家用。为了能卖个好价钱,父母常常会选一个赶集日,天麻麻亮时就起来,背着柿子去集市。深秋清晨崎岖的山路上鲜有行人,只有父母弯腰躬背结伴同行的身影。走累了,父母就会停下来歇歇脚,但不管再累再饿,他们从来舍不得吃筐里的一个柿子。而卖完柿子后,父母也仅是在集市上吃碗清汤寡水的面条,却总是给我买些书籍纸笔等学习用品,每次都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上初中时,我已长得高高大大了,到收柿子时节,便嚷着要帮父亲摘柿子。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父亲答应了。但他总说我性子急,怕我有闪失,不让我上树,只让我在树下帮他扶扶梯子、接接筐什么的。那时,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但身手依然敏捷。他采摘的柿子很少有破损的。
最让我不解的是,父亲每年摘柿子,总会留些顶部的不摘,我问他为什么,他笑笑说道:“高处不胜寒。再说,留几个柿子给鸟雀吃,也让它们感受一下丰收的喜庆。”果然,父亲的善举有了回报,第二年,有几只喜鹊看中了我家这棵柿子树,在高高的树干上搭起了窝,每天叽叽喳喳地叫着,那悦耳的欢鸣声大大丰富了我们一家的生活,也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令人惋惜的是,我上大学那年,家中的这棵柿子树竟遭了虫灾,无论父亲怎么喷药施救,也没能挽回它的生命。为此,父亲一下子憔悴了,直到第二年开春,他重新又种上了一棵,久违的笑容才又绽放在他饱经风霜的脸颊上。
父亲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第五年,这棵柿子树终于挂了果。为了让我尝鲜,父亲在柿子刚刚泛红时就摘下来,让母亲削了皮、晾晒几日做成柿饼,寄来让我品尝。每当读书读到饥肠辘辘时,柿饼就成了美味的夜宵,不仅充了饥,而且还解了困。让我在灯下苦读到很晚,都毫无倦意。
陆游曾有诗曰:“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前几天,我又收到了父母从家乡寄来的一大箱子柿饼。迫不及待地开箱,拿了几个出来,轻咬一口,满嘴香甜如蜜,在唇齿间久久萦绕,那浓浓的亲情,那温馨的乡情,早已溢满了我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