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医生:泉州市第一医院胰腺亚专科负责人、肝胆外科胆胰诊疗组组长、肝胆外科学科骨干 苏子剑副主任医师
■早报记者 许钹钹
知名公共卫生专家、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因胰腺癌于10月27日不幸去世,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此前,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香港明星沈殿霞等人也因胰腺癌去世。
泉州市第一医院胰腺亚专科负责人、肝胆外科胆胰诊疗组组长、肝胆外科学科骨干苏子剑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胰腺癌是一种发病隐匿、发展迅速、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几年,其表现特点为40岁左右好发,男性略多于女性。研究数据显示,胰腺癌居我国常见癌症第6位,居美国常见癌症第4位,五年生存率小于8%,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明显上升。
早期症状不明显 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
胰腺是人体消化道重要的消化器官,深藏在人体左上腹最深处,与肝、胆、肠、胃等器官紧密相邻,后方是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组织。
“上腹疼痛是胰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苏子剑介绍,原因是早期肿瘤压迫胰管,导致胰管梗阻、扭曲、扩张,压力增大,出现上腹不适。但约有15%的患者早期是没有疼痛症状的,只有到了晚期,长大的肿瘤压迫到周围神经引起癌痛才会引起患者警觉,与此同时,胰腺癌的自发病程发展迅速,因此超过80%的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
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胰腺癌患者获得治愈机会及长期生存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相对其他肿瘤而言,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总体较差。苏子剑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胰腺癌表现出对很多化疗药物的不敏感,且容易转移,术后放疗、化疗效果均不太好。现在胰腺外科的手术水平可以做得非常好,可以对胰腺周围血管的淋巴组织进行根治,但术后五年生存率仅18%左右。而其他肿瘤,例如乳腺癌术后五年生存率达70%—80%。
提倡早发现 高危人群应进行早期筛查
“所以我们提倡早期发现,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苏子剑介绍,高危人群包括新发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及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这些患者推荐进行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新发糖尿病患者,即既往无糖尿病史或两年内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
此外,如果血糖突然异常,糖尿病患者如果既往血糖控制良好,但近期血糖突然不好控制了,或者本身没有糖尿病,近期血糖忽然升高,都要警惕是否为新发胰腺癌。彩超时发现胰管扩张、胆管扩张,也需要警惕。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若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时,需要及时就医。黄疸是胰腺癌的重要症状,可能导致尿黄、皮肤黄、皮肤瘙痒等,其出现时间的早晚与肿瘤的位置有关,一旦发现应立刻到医院就诊。
“接受早期筛查的高危人群,大多数会被诊断为可切除的胰腺癌,行根治性手术结合辅助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而早期胰腺癌的切除率可达90%—100%,早期发现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苏子剑说。
避开高危因素 定期体检合理饮食
据介绍,吸烟是胰腺癌的公认危险因素。近来研究显示,肥胖、酗酒、慢性胰腺炎、糖尿病、接触苯胺、笨类化合物接触史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且有5%—10%的胰腺癌具有遗传背景。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胰腺癌?
苏子剑建议,戒烟、不酗酒,同时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患病的风险。此外,肥胖和超重是许多疾病的风险因素,也应尽量避免。同时,避免长期大量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品,采取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与胰腺癌相关的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胆囊结石、糖尿病等,少接触萘胺和苯胺等有害物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