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2月04日

奇特“角怪”现身戴云山保护区

“角怪”除了长“角”,眼睛上下两部分颜色还不一样。

早报讯 (本社记者陈小芬 陈明华 通讯员陈忠周 林瑛瑛 文/图)青蛙在冬天会冬眠,不过,在德化戴云山被当地村民称之为“角怪”的蛙类却不这么做,它们在春夏秋气候条件好的时候不见踪迹,11月份天冷了才出来求偶,且其蝌蚪要经过两三年,至少经过两个冬天,才能变态发育为幼蟾。记者从福建省德化戴云山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角怪”学名崇安髭(zī)蟾,在寻找多年后,他们再次发现了这种神奇“角怪”的身影。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戴云山保护区就有关于“角怪”的记录,但当时调查人员只发现它的卵,并未找到成蛙。

“几十年没有关于‘角怪’的记录,我们也想再确认一下,保护区内是否还能找得到。”戴云山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小黄长期进行保护区“两爬类”相关工作,此前在进行“两爬类”本底调查时没能发现“角怪”。于是他和同事们利用到保护区内的村落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综治平安宣讲时,将崇安髭蟾的照片给当地村民看,没想到其中一位经常在山里干活的村民一下就认出来:“这种蛙我们这里的山上有,我们叫它‘角怪’。”

11月22日下午,一位村民在戴云山一处偏僻山沟溪流听到“角怪”独特的“啊、啊”鸣叫声后,下到山沟溪流中翻石头寻找。最终,他在一块石头下发现一只“角怪”,并将该信息提供给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

得知有“角怪”的信息,工作人员非常开心,立即赶到现场展开研究工作。这是一只雄性“角怪”,体长达到10.5厘米,在“角怪”家族中算得上是身强体壮的大家伙。它的上唇缘两侧,靠近眼睛的地方各长着一大一小两个小角。

戴云山海拔高,冬季气温低,霜冻、下雪、结冰都是常事,“角怪”在这种寒冷的气候中,还能正常活动觅食、寻偶、交配、产卵。可谓是长得怪,习性也怪。

此次发现“角怪”的地方,是上次记录到“角怪”卵的上游源头处,是人迹罕见的深山内,距离最近的村子要走大约两个小时的山路。此次的发现,再次证实戴云山保护区内该物种的存在。

据介绍,崇安髭蟾的模式产地在武夷山。经过比对,此次在戴云山保护区内发现的“角怪”整体与崇安髭蟾相似,但体型、肤色等也存在一些差异,为了进一步确认是否为同一物种,工作人员已经对该“角怪”进行体液采样,将进一步做分子分析。

延伸阅读

“角怪”怪在哪

一怪

眼睛呈双色 嘴唇上长角

据小黄介绍,“角怪”学名崇安髭蟾,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是中国特有的珍稀蛙类,属于“三有保护”野生动物。这种蛙天生不怕冷,生活于海拔800—16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常栖息在流溪附近的草丛、土穴内或石块下。崇安髭蟾不仅是生态环境变好的证明,还因为能捕食多种昆虫,本身也能对森林病虫害起到防除作用。

崇安髭蟾长得比较怪,身体的淡紫配色比较吸睛,虽然名字有蟾但皮肤没有麻麻癞癞。眼睛长得怪,有两种不同的颜色,眼球的上半部呈黄绿色,下半部呈深蓝色;瞳孔纵直,会随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放大,在强光下瞳孔缩成一条纵缝,好似中午的猫眼睛。

“角怪”的“角”,即上唇边缘、眼睛下方的那几个小刺,在学术上称之为“髭”,即胡子。这些角质刺是雄性髭蟾的专属,繁殖期时,角质刺会因为激素刺激变得非常粗壮,成为雄性们争夺地盘和交配机会的武器。获胜者赢得配偶,待产卵完成之后,这些角质刺就会脱落。而对于幼年髭蟾和雌性,它们仅有不明显的“胡楂”。

二怪

冬天活动 蝌蚪三年变蛙

“角怪”的生儿育女时间更怪。大多数蛙类总是在春夏季产卵繁衍后代,冬季冬眠,而崇安髭蟾却在冬天交配产卵。根据记载,每年的11月中下旬,雄蟾一般选择水层较浅的石洞或石缝为产卵场所,在洞内极力鸣叫,招引雌蟾,抱对胯位。雌蟾大多在阴雨天的黎明前产卵,为防止卵被流水冲掉,便将卵黏附在石块底部。雌蟾每次能产200—500粒。产卵后雌蟾首先离开,雄蟾守候卵旁数天,当繁殖季节一过,在溪流中再也见不到它的踪迹。

崇安髭蟾的蝌蚪多在流溪缓流处或回水凼(dàng)内,白天隐蔽在石缝内,以苔藓、藻类为食,大约要在水里生活三年左右。其间它们要不断进食,变成大胖子,才有足够的能量变态成蛙,也因此它们的幼蛙登陆时比很多小型蛙类的成年体型还要大。三年的漫长蝌蚪生活,对于崇安髭蟾来说风险是相当大的,一旦这期间水源枯竭、环境震荡,很容易集体死亡。好在它们采取了冬天繁殖的策略,这样卵不容易受到天敌的损害,且蝌蚪的基数足够大,存活的个体数量也就有了相应的保证,让种群延续成为可能。

--> 2023-12-04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57046.html 1 奇特“角怪”现身戴云山保护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