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预制菜概念再受市场热炒,近30个交易日里,预制菜概念板块已累计上涨超15%。随着龙头股股价不断走高,投资者开始竭力挖掘预制菜概念相关潜力股。据笔者梳理,目前已有30余家公司在互动平台上与投资者交流预制菜业务相关问题。
今年以来,国内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年内新增预制菜企业超4000家,同时多地也不断出台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头部品牌有望率先受益。
龙头股连续8天涨停
近日,惠发食品连续8天涨停,吸引了市场目光,将预制菜概念板块的炒作推向高潮。不过在12月6日,该股股价下午时段走出“天地板”走势,当日以跌停报收。近9个交易日累计上涨93%,接近翻倍。
资料显示,惠发食品主要从事速冻类预制菜的丸类制品、肠类制品、油炸类制品、串类制品、菜肴制品等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12月5日晚,惠发食品发布股价异动公告表示,经公司自查,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不存在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日常经营情况未发生重大变化。同时还提示了公司存在业绩亏损风险、实控人质押等风险。对于自身预制菜业务的开展情况,惠发食品提到,2021年9月,公司与三明市沙县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并于2023年2月18日在北京开设北京沙县小吃旗舰店,目前该店经营正常,尚未盈利。除上述情况外,公司关于沙县小吃项目未有其他进展。
多家公司回应热点
受龙头股带动,预制菜产业链近期备受关注,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向多家公司提问预制菜业务相关问题,且顺着产业链上下游追问相关公司是否涉及预制菜业务。
日前,天虹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日常销售的预制菜包含低温轻松煮、切配菜及与知名餐饮品牌联合开发的地方特色菜,涉及200多个单品。
不仅是直接涉足预制菜业务的公司,预制菜上下游公司也被投资者“挖掘”。白羽肉鸡企业仙坛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投资者提问称,公司预制菜项目的建设周期分两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项目的研发、品牌建设、销售市场运行等方面已稳步推进,二期工程的厂房现已建成,处于设备安装阶段。
调味品企业日辰股份称,公司有部分下游客户从事预制菜业务,公司可为其提供复合调味品解决方案。关于公司自身的预制菜业务,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尚未规模化投产。在品类方面,将主要面向B端市场、聚焦于味道主导型的预制菜产品,与公司现有下游客户的预制菜形成明显的品类差异。
新增注册企业翻倍增长
今年以来,尽管预制菜受到不少质疑,但行业发展仍呈急速扩张之势,新增注册企业翻倍增长。
企查查最新数据显示,国内现存6.19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截至12月6日,新增注册量4026家,同比增长114.83%。其中,预制菜生产大省山东新增注册企业数量735家,同比增长393.29%。据赛迪研究院预测,今年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000亿元大关,未来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食品保鲜与冷链物流技术的逐步发展,在“十五五”期间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将会突破万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预制菜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今年内注销、吊销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多达3102家,同比增长11.14%。山东诸城某预制菜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我国预制菜行业竞争格局仍然呈现分散且区域特性,加上没有全国性、行业性统一标准,导致该行业存在同质化严重、整体较不规范、创新性较差等问题。
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目前预制菜行业受冷链、渠道和资金限制,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集中度很低,CR10约为14%,没有一家公司市占率达到5%以上,且销售区域狭窄。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笔者表示,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以及规模化。对比国外预制菜产业成熟发展的地区,国内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上下游仍缺乏严格、严谨的质量内控体系。
“目前行业存在两个痛点:一是从产业端来说,由于行业没有国标,就不太可能诞生中国名牌,无论在硬件上投入多大,在没有国标的情况之下,有些投入可能是无用功;二是消费痛点,行业没有统一标准,消费者就会对食品安全、营养、配方等方面提出质疑。”朱丹蓬认为,尽快出台预制菜产业国家标准对预制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