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1月03日

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如何缓解“养老焦虑”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缓解一些人存在的“养老焦虑”,保障老有所养,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发展。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化的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当前,第一支柱基本健全,第二支柱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第三支柱仍是短板。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提出,加快养老金融发展,着力补齐第三支柱养老短板。保险、银行、基金等行业如何发力养老金融?记者进行了调查。

如何拓宽居民养老投资渠道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百姓的养老保障需求日益多样化,越来越重视养老财富储备。

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保障退休基本生活需要;第二支柱中的企业年金目前只有部分企业提供;养老金融作为第三支柱的有力支撑,由于参与门槛相对较低,参与方式灵活,被寄予厚望。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等36地启动实施。截至2023年年底,超50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里的资金,可以购买符合规定的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等。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个人养老金产品增加至753只,包括465只储蓄类产品、162只基金类产品、107只保险类产品、19只理财类产品。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启航”之前,我国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便已多元化发展。早在2018年,首批养老目标基金就获准发行;2021年6月起,浙江、重庆率先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2021年12月,首批养老理财试点产品正式发售……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规模81.6亿元,承保63.7万件;养老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000亿元。

如何有效助力养老产业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老年人在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旺盛。金融行业通过投资建设养老社区、融资支持养老产业、优化适老服务等方式,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

——保险机构加快布局养老社区。一家保险机构负责人说,养老社区投资规模较大、需要长期稳定资金支持,这与保险资金的特性高度契合。同时,养老社区和保险主业协同效应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了60多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份,可提供床位数超过9万个。

——养老产业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银行发放了7000万元信用贷款,利率优惠,帮我们解决了建设资金缺口。”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一家养老院负责人胡兴民说,有低成本资金支持,加上有效控制运营成本,能充分让利给入住老人。

在保险机构支持养老产业融资方面,记者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了解到,保险资金投向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数以千亿元计。

——适老服务持续优化。记者在工商银行广州逢源路支行爱心窗口看到,客户经理正为一位老人耐心讲解业务。“到店老年客户占比超五成。”支行副行长李凯萍说,网点对设施环境改造升级,并优先为老人办理业务;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到网点办理须由本人亲自办理的业务时,工作人员会上门服务。

记者走访广东省一些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发现,网点配备了血压仪、急救药品、折叠轮椅等;工作人员在为老年客户做好金融服务的同时,还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宣讲、反诈宣传、养生沙龙等。

如何增强养老金融产品吸引力

受访人士表示,养老金融的发展激发了社会养老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养老需求。但优质供给仍然不足,需要多方合力支持,才能发挥更重要作用。

提高产品吸引力是关键。记者从多地人社部门了解到,辖内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在增加,但实际缴存资金相对不高,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政策宣传,不断提升居民缴存积极性。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养老基金、理财产品收益低于投资者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意愿。金融机构要让老百姓的“养老钱”保值增值,增强资产配置能力至关重要。

光大理财有关负责人表示,理财公司可配置资产种类丰富,涵盖非标债权、股权、利率债、信用债等;要持续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在增加养老资金收益来源的同时降低投资风险。

养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保障。专家表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参与者,才能在缴纳环节享受到个人养老金带来的优惠。如果能让免缴个税人群享受到优惠,对个税缴纳人群提高税优额度,将有助于拓宽养老金融产品覆盖面。

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同样重要。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居家养老需求巨大,需要机构有更高的综合专业服务能力;保险机构要深度参与其中,为更多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品质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让银行敢贷、愿贷。农业银行顺德分行行长郑庆文说,现在很多养老院是轻资产运营,银行难以把握其信用风险。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尽职免责制度,探索引入担保机构等作为合作方,以推动银行更好地支持养老金融发展。(新华社 谭谟晓 张千千)

--> 2024-01-03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61842.html 1 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如何缓解“养老焦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