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傅蓉蓉 文\图
近日,鲤城区实验小学金山校区小记者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黄雪玲的带领下,走进“偶”的世界。
活动现场,黄雪玲带来了珍贵的木偶头藏品,为小记者们讲述木偶头雕刻的前世今生、木偶艺术的发展和起源,以及黄义罗、黄雪玲父女的匠心传承。小记者们还拿起刻刀,现场体验木偶头雕刻,在实践中,感受守艺之艰和木偶的独特魅力。
★体验木偶头雕刻
□小记者 黄怡霏(鲤城实小金山校区四年级)
在黄老师耐心地讲解下,我知道了雕刻木偶头所用的材料是樟木。使用樟木除了因为樟木本身质地较软,容易雕刻外,还因为它所散发的气味可以起到防虫、防霉的作用。黄老师还拿出各式各样的木偶头,为我们讲解它们分别代表的角色,我们仔细聆听,认真做着笔记。最后,黄老师拿出樟木块让我们亲手体验雕刻。看着小小的木块,我以为雕刻是很容易的事,但当动手时才发现雕刻工艺真的太难了!
作为学校木偶社团的成员,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体会到泉州木偶文化和雕刻艺术的博大精深!
(指导老师:陈冰冰)
★传承手艺 坚守艺术
□小记者 周可馨(鲤城实小金山校区六年级)
刚进入屋内,桌上各式各样的木偶头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黄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木偶头使用的木料是樟木。这是因为樟木质地较为松软,易于雕刻,本身带的气味可以防虫。她还讲述了江加走的故事和布袋戏的起源,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到了体验雕刻的时候了。我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拿起刻刀,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在樟木的表面留下一道浅浅的刀痕。手中刻刀凝聚了黄老师在木偶头雕刻这门手艺的心血和汗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黄老师的热爱与坚持,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就像黄老师所说的:“困难的不是学这门手艺,而是守住这门艺术!”(指导老师:林玉算)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小记者 林政毅(鲤城实小金山校区五年级)
“到现场就是不一样,从生活到实践,感觉知识一下子都变活了!”体验完木偶头雕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传承的不易,要把一块樟木雕刻出木偶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底是很难完成的。
黄雪玲老师是国家级非遗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第四代传承人。她告诉我们木偶头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粗坯、精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上粉、开脸、盖腊等十几道工序,我们专心听着,看着她手上精巧的木偶头,我仿佛看见她拿着刻刀,一刀一刀地为木偶头注入新的活力。木偶头的雕刻技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指导老师:王玉珊)
★走进木偶头雕刻
□小记者 李林峰(鲤城实小金山校区五年级)
通过黄老师的讲述,我了解到国家级非遗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艺术特征:造型优美,精雕细刻,纹彩美观,装饰意趣,形象丰富。现场,各式各样的木偶头雕刻让我大开眼界,作为国家一级艺术瑰宝珍藏,江加走木偶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民间木偶头雕刻艺术留下了珍贵财富。除此之外,黄雪玲老师还让我们亲手体验了木偶头雕刻!
通过活动,让我明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传承和发扬。
(指导老师:王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