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许钹钹
“白鹤来到泉州,都喜欢上吃螃蟹啦!”泉州晋江陈埭镇沿海大通道外侧的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巨蛋”模样的鸟类监测塔上,观鸟爱好者郑榕凯看着刚抓拍到的一张照片忍俊不禁。
不远处滩涂与海水的交界处,3只白鹤正在红树林中悠闲地觅食,其中两只先后捕捉到了一只小螃蟹,愉快入肚。此次观测到的白鹤中,有一只的身上还夹杂着黄褐色羽毛,属于还未成年的白鹤亚成鸟。这是泉州第四次监测记录到白鹤的身影,也是“巨蛋”建成以来首次观测到白鹤亚成鸟。
“巨蛋”建成约1个月后
白鹤造访泉州蓝色海湾
“泉州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后,这是第二次发现白鹤的身影了,这次是‘一家三口’!” 近一个月来,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林时堤不时就会到蓝色海湾找寻白鹤,白鹤第四次入闽就是他在2023年12月27日发现的。在那之后,不少观鸟爱好者也闻讯赶来蹲守、拍摄白鹤。如今,白鹤的这“一家三口”在泉州蓝色海湾已逗留了将近一个月。
“特别有意思的是,以前白鹤以苦草根、野生荸荠、玉米粒等‘素食’维生,来到泉州后却‘入乡随俗’享受起了小螃蟹等海鲜。”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笑着说,白鹤是一种候鸟,来自西伯利亚,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鸟类活化石”,全球仅存4000余只。每逢冬季,它们都会不远万里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南下越冬,主要目的地是江西鄱阳湖。
自2020年11月白鹤首度造访石狮湿地公园,改写“白鹤不入闽”的观测历史以来,泉州地面已连续4年发现并记录下白鹤的身影。2021年1月14日,白鹤再度造访石狮湿地公园并驻留了62天;2022年10月,泉州蓝色海湾鸟类监测塔建成约一个月后观测到了5只白鹤,数量刷新了福建省的观测纪录;2023年12月,白鹤再次来到泉州蓝色海湾,并首次发现了亚成鸟(指已经可以独立捕食,但还未性成熟的鸟类)。
打造水禽栖息觅食区
白鹤来访“有吃有住”
“泉州蓝色海湾项目进行综合整治后,有效控制了互花米草的入侵,红树林成活成片,湿地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前来栖息、觅食、越冬。”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负责人吴锟福介绍,“蓝色海湾”项目于2020年10月经市发改局立项,位于陈埭镇沿海大通道外侧,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长约7.2公里,总面积约5892亩。
该项目主要包括互花米草整治、红树林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海岸生态化改造等4大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互花米草整治采用了红树林替代、水淹防控、人工管护三种整治方案;红树林生态修复通过改造宜林滩涂,因地制宜进行集中连片修复和零星补植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包括建设鸟类觅食地、水禽高潮栖息觅食区、鸟类夜间休息区以及2座鸟类观测监测站;海岸生态化改造工程包括硬质护岸生态改造、海岸生态防护林改造、海岸生态斑块构建。
“水禽高潮栖息觅食区的设计很细节,很用心!”吴轲朝说,该设计既远离人群,附近又种植有碱蓬类植物可供鸟类食用。这次白鹤造访正好派上用场,在夜间和涨潮时为白鹤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让白鹤“有得吃又有得住”。
“蓝色海湾”整治后
最多同时迎来3万只鸟儿
如今在蓝色海湾,时常能看到一群观鸟爱好者和前往学习、参加科普活动的孩子。
吴轲朝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在泉州湾畔同一时间最多曾出现过约3万只前来栖息、觅食和越冬的鸟类。其中越冬的鸟儿主要有四类,包括最多时曾达2万多只的鸻鹬(héng yù)类,还有红嘴鸥、黑嘴鸥为主的鸥类,大白鹭、苍鹭为主的鹭类和绿翅鸭、赤颈鸭、琵嘴鸭为主的雁鸭类等。而若要算越冬迁徙经过的鸟类,每年可达数十万只。
“蓝色海湾项目进行综合整治后,大大改善了泉州湾畔的生态环境,去年以来在泉州湾畔新增加记录了近10种鸟类。”吴轲朝介绍,项目整治后,红树林净化了水质,虾蟹等生物增多了,鸟类可食用的食物也增加了。目前,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鸟类已达2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13种,包括彩鹮、勺嘴鹬、黑脸琵鹭、白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也达到了2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