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融媒体记者康金龙 通讯员张舒姗 蔡媛媛)26岁的小伙子阿强(化名)近一年来因耳鸣、听力下降等问题烦恼不已,就诊多家医院,却被告知听力测试是正常的,其他耳科检查也未见异常,近日在厦大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为隐形听力损失。
阿强介绍近一年来耳鸣频繁发作,听力明显下降,却无法查明病因。经耳内镜观察未见异常,厦大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洪拥军详细询问了阿强的工作生活情况,阿强自述在KTV工作5年多,现在和客人交流时,常常听不清,尴尬不已,又不好多次让客人重复,因此常出现工作失误,有时候对声音的来源方向也会判断错误,为此焦躁不已。“你是不是上班时候感觉听力下降厉害,安静休息的时候听力比较正常?”面对洪主任询问,阿强表示了肯定。
洪拥军医生判断,阿强可能是由于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频繁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隐性听力损失。“隐性听力损失暂时无特殊治疗方法,但这个阶段听力尚未出现不可逆的损失,仍有恢复的机会。”洪拥军医生说。他叮嘱阿强趁着春节假期加强休息,改善生活习惯,减少噪声暴露等。节后阿强果然听力有所恢复,紧张的情绪才松懈下来。洪拥军主任表示,阿强未来仍需定期复查听力,以发现是否存在病理性听力下降。
据介绍,隐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是一种获得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无论在基础实验中还是临床中,它都难以用传统方法定量分析。患者的听觉障碍往往在完成较为困难的聆听任务时才表现出来,而常规频率纯音测听显示听阈正常。
“近年来,我们临床上出现这种在噪声下言语识别困难但纯音听力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越来越多,与噪声污染、情绪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关系。”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噪声、衰老和耳毒性药物是目前明确与隐性听力损失相关的3种危险因素,患者基本都有噪声暴露史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可包括: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降低、感知功能下降、耳鸣和听觉过敏、声源定位、音乐感知变差,耳鸣和听觉过敏也可能是早期临床表现。
洪拥军强调,对于隐性听力损失,也应早发现、早干预,及时阻断可能的干扰因素,调整生活方式,并坚持复查,以免耳蜗毛细胞、听神经传导等出现不可逆性损伤,进展为“显性”听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