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苏丽艳
今年春节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扰:带孩子走亲访友,孩子不愿意打招呼,觉得很尴尬。
其实,这个问题不只是存在于春节期间,平日里,孩子不爱主动打招呼的情况应该也是普遍存在的。
今天,为你梳理三个误区,带你重新认识“打招呼”这件事。
误区之一:
孩子不打招呼=没礼貌?
错!没礼貌只是成人的主观评判,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打招呼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是年幼的孩子还无法理解“打招呼”背后复杂的社交含义。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处于2—7岁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存在“自我中心”的特征,因此,低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打招呼”这件事情,很难像成人一样考虑到友好、不让熟悉的人尴尬等复杂的想法。
二是青少年拒绝打招呼,是因为他们正处在对于“我是谁”这个重要议题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关于“我是谁”,他们有时会产生困惑,甚至自卑,因此在相对复杂的社交场合,更倾向于把自己藏起来。
误区之二:
小孩应该主动先和长辈打招呼?
孩子愿意主动打招呼当然是好事,但千万别忘了,打招呼的本意是传递善意,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因为要尊敬长辈,所以得先打招呼”,这只是成人世界的条规,年幼的孩子未必理解,青少年听了可能更加叛逆。
误区之三:
多提醒催促,可以帮孩子养成打招呼的好习惯?
错!原因很简单,哪里有作用力,哪里就有反作用力。成人的反复提醒和催促,只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感,从而衍生厌恶情绪,原本简单的社交方式变成了一种情绪对抗,这种不良的体验反而让孩子打心眼里讨厌打招呼这件事情。
既然以上做法都是误区,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学会社交礼仪呢?
“一看、二说、三示范”,三条锦囊分享给你。
首先,多看多观察。
慢热的孩子,在刚进入社交场景时经常会紧张、躲闪、低头不语,这时候,父母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动作,理解孩子紧张背后的原因是需要更多准备时间让自己感到安全,耐心等待孩子,同时主动为孩子介绍要打招呼的对象,带孩子熟悉环境,为孩子建立安全感。
其次,帮助孩子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
当孩子内心紧张时,可以帮助孩子说出他的顾虑,比如,“这个阿姨很热情,不过你好像还不是很习惯,还需要时间适应一下是不是?”
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情绪,同时也能帮孩子缓和尴尬的气氛,争取社交的主动权。
再次,希望孩子主动打招呼,其实是父母的需求,那么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好主动社交的榜样。
与其通过说教强迫孩子和亲朋好友打招呼,不如提前沟通交流让孩子先多多了解要打招呼的对象,同时在现场大方、自然地作出打招呼的示范。
只有让孩子明白这个人对于自己的意义,为什么自己要尊敬他,这样的“打招呼”才是由心而发的礼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