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4月22日

真正的告别就是不辞而别

■洪泓

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这个字眼对于我们来说是个禁忌话题,人们对殡葬熟悉又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黑白中国画认知是至高无上的,而面对黑白丧事常常陷入恐惧和忌讳。这其实涉及人的死亡教育,我们如何坦然地面对死亡。

被人视为一个典型“艺二代”的蔡文悠,她是著名泉籍艺术家蔡国强的大女儿,出生于东京,成长于纽约。文悠别出心裁地跟人谈论“试着,接受我的死亡”,她说:“2015年,也就是我25岁的那一年,我的阿太(曾祖母)走了。父亲那时57岁,他当时一直说能陪伴挚爱的奶奶度过这么多年,是何其幸运。后来,外公和爷爷也离世了。当阿太还在世的时候,我便开始给她拍照,以此纪念她在如此高龄时所蕴含的能量。当她去世时,来参加葬礼的我拿起相机拍照能带给我目的感的同时也是唯一让我感到自在的事情。照片拍摄于2010年至2023年间,其中记录的葬礼分别为:2015年我阿太和外公的葬礼,2016年我爷爷的葬礼,以及2021年我奶奶的葬礼。”

当文悠面对的是她熟悉的、有血缘关系的逝者,她既是观者,又是参与者,沉浸在逝去亲人悲痛中的同时,一种手足无措之感也穿插其间。当她端起相机的那一刹那,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与亲人几十年的感情,很难在某一时间点戛然而止,必然有延续的惯性,因此,多一些临终关怀,为逝者,也为生者。能淡然谈论死亡,就能平静应对生活,在哲学层面是对“人的存在”的表达。其实每个人都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死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死亡,当你下葬,人们在社会上宣告你的死亡。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众生平等,遗忘才是人真正的死亡!

“故人轻抚今人眉,为你散去半生灾”。生命是一个具有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物质系统。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泉州的丧葬风俗尤为讲究,既包含物质的,又有非物质的。在我们这里葬礼就是社交属性、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有限性的核心,是时间;有限性的极端表现,就是死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生死更加令人深思。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真实使我们意识到,时间有限,珍惜当下的重要性。即便避而不谈,心中仍有恐惧。而相反的淡然处之,似乎是真正地看淡或是已然能面对。“死”是每个人身体的归宿,没有人可以逃脱,“亡”却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犹如一本书,注定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向生命的终点。光之所至,影必随行。文悠全面细腻地讲述泉州葬礼不能说相辞话语,更不能说“再见”,必须静静自我离场,这就是“闽南式告别”。

当有人问到生死这一哲学命题时,孔子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其语录中又提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又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葬彰显了我们传统孝道的人本思想,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生、老、病、死”就像影子一般困扰着人类的生命迹象。物换星移,改朝换代,如此一代又一代,从无间断,生生不息,持续轮回而进取。生命是不可预约的旅程,脚步是丈量生命长短的尺寸。只要一息尚存,脚步就不会停歇,一旦脚步停止,生命就将终结。我们常说,人生除了生死,其余都是擦伤。生活有白天黑夜,生命有生必有死,人生这一世,实在是不易。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向死而生,固然可以清除内心的尘累。但更象征的,是这份对逝者的追思之情,不掺杂任何回报的期待。如果说,人生之尺,无处不在,长短不一,因人而异。不同价值观的人用这把尺子量,能量出巨大的反差。人生有尺,生死有度,出生则尺平,入死则尺准。

告别是人生中的经典环节,应该以何种心态应对告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真正的告别就是不辞而别。关于告别的意义,每个人各自也有不同的理解。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我们以后要死很久,每个人都是沙漏,时间不会倒转,只会慢慢流逝。但对亲人的爱和思念不能被遗忘,我们珍惜生活,珍惜记忆,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

--> 2024-04-22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78259.html 1 真正的告别就是不辞而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