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很明显,标题套用的是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名的句式。我奔着书名去,是想学习这位作家里的跑步界大神,怎么做到长年跑步而不伤膝盖,才发现这是他的人生随笔。在书里,村上奉一位马拉松选手受访时的话“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作为自己的箴言。村上很遗憾,因为受访者说的这句话,译成别的语言后(包括如上的中文译法),没法准确表达出原话的微妙含义——这可能是最吸引读书人,同时也最令人困扰的地方——我们所感知的,到底是不是作者真正想传递的?
当我读书时,经常想到的是,我知之甚少。
比如,某本书里讲的这些我也想过,但就是没法描述出来;又或者,作者要经历什么样的人生,才能写出这样金光闪闪的词句?我意识到,学然后知不足,阅读的短板,促使自己刻意地想去弥补,并成为自我推动不断读下去的动力。
读书少。有身边的朋友说过,他小学时就读了家里的藏书《资治通鉴》,但我家里只有几本缺头少尾的武侠书和若干连环画,居然还有一本美国的财经小说《钱商》。初中时听说有本《唐诗三百首》,如果能背完,“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就缠着姐姐买给我,过段时间姐姐给我买来了,她买的是《唐人绝句五百首》,开篇是杜审言的《渡湘江》。因为能读到的书少,我对喜欢的书就反复读,它们构成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这其中有《迷人的追捕》《替身演员》等,它们成为我编织文学梦的重要经纬线,只不过,因为少了那些大部头名著的加持,这些丝线很纤细。
读书慢。有专家认为,读书慢说明阅读能力有问题,要通过以下几点加以纠正……但我不信,我认为,读书慢的原因,主要在于兴趣和与生俱来的天分。虽然直到今天仍有人认为,只要努力,就无所不能,但事实是,母鸡再努力,也不可能变成雄鹰。我小时候长得瘦弱,三年级起得步行到邻村小学读书,和村里的小伙伴上下学路上,除了嬉闹,我发现,如果我能讲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就会被大家簇拥着前行。于是,我四处搜罗《故事会》和连环画, 在家默默“备课”,把故事情节记下,然后在路上讲给大家听,有时情节忘了,我就运用想象填充上去。为了满足虚荣心,我连蒙带猜读完了《西游记》原著。即便有了阅读兴趣,读书的速度还是不快,查看下微信读书的记录,2023年我完整读过的电子书有26本,这些阅读是在睡前和周末铢积寸累而成的,“读书慢”的标签反正是坐实了。
感悟少。每每看到有人宣扬“好读书,不求甚解”,我就很汗颜,我既说不上“好读书”,读后还了无心得。据说有人就卞之琳那首仅四句的短诗《断章》,写了上万字的书评。每读完一本书,我确实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快乐:我想象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夜空里的绿色灯芒;我似乎亲历了《大个子莫纳》中的迷途奇遇;读叶芝的诗,我能读出他描述的月下和风中,那邀月欢舞的猫。只是,这类快乐,实在是“浅见”,足让智者哂笑。
凡此种种,可算是我读书的软肋。
与其空想读书的意义,不如开卷实在。荀子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确实是千古真知。网上流传据说是胡适先生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其实,像后一句这样朗朗上口,又“鸡汤味”十足的话,真正的大师是不说的,但这句不知何人杜撰而流传久远的话语,我辈读书人确实可以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