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5月15日

安溪县实验小学小记者

编织非遗竹藤编 领略指尖魔幻艺术

小记者和老师们合影

竹编非遗传承人陈红萍和小记者分享竹编艺术

■融媒体记者 黄碧云 通讯员 王石柳 文/图

“巧手能编天下物,山间草木变奇珍。”近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编(安溪竹藤编)市级传承人陈红萍走进安溪县实验小学,为小记者们带来一堂竹藤编手工课。安溪县实验小学副校长林艺扬主持。

“藤丝短而硬的是经线,长而软的是纬线,竹藤编就是在时光的经纬里编织丝路花语。”陈红萍向小记者们分享了自己学习竹编的过程和传承竹编技艺的经历,介绍了安溪竹藤编的历史、发展以及对安溪铁观音采摘制作的作用。

陈红萍还展示了她亲手编制的竹藤编工艺品,并与其他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竹藤编的基本编织方法。小记者们一起体验了竹藤编半成品的编织。

★女承父业 敢于创新

□小记者 肖泽林

(安溪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藤铁工艺,代代传承。做工巧妙,坚持在先。器以载道,物以传情。器具之美,终归于心。今天下午,陈红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充满匠心精神的课——竹藤编艺术。课上,我们了解了关于竹藤编的历史和陈老师的故事,还体验了竹藤编的编织。

陈老师的父亲陈清河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他用编竹子的手艺,带动了一个百亿元的藤铁工艺品产业链。陈老师七岁随父亲学做篾木篮,从此就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她早期投身海外市场,从事安溪藤铁工艺制品的外贸工作。她发现,许多欧美国家的家庭都很注重装饰,藤铁工艺品很受欢迎。后来她重回父亲身边,深造手艺。2020年,父亲去世,陈老师正式接过父亲传承工艺的担子,全心全意投入竹藤编技艺的传承、研究和教学中。

陈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异常难忘:“老父亲为竹藤编奉献了一生,我也当如此。”这句话朴实但掷地有声,平凡但激情豪迈。为陈红萍老师点赞,这种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指导老师:龚淑谨)

★我学竹藤编

□小记者 王颖鸿

(安溪县实验小学四年级)

陈红萍老师拿着竹藤条手把手地教我们:“纵向的线条为‘经’,横向的线条为‘纬’,相互交织挑压,纵横交错……”在示范中我拿到了已经编织好的底藤,开始学着自己编。我耐心听着老师的讲解,默默记住要用纬线绕着经线一上一下顺时针编织。我按着老师说的方法编织,又怕拉得太紧会把藤条拉断,于是就编得松了一点点,但编了一会儿感觉有点不对劲,藤条编织得松松垮垮的,最后只能拆了重来。这次我用右手绕,左手压住,不紧不慢,终于编成了一个如小碗大小的水果篮。

虽然比不上老师展台上那些精美的作品,但我对自己亲手做的水果篮还是爱不释手。(指导老师:胡丽霏)

★编织一个美丽轻柔的梦

□小记者 吴森茹

(安溪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陈红萍老师用她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给我们上了一堂竹藤编手工课。制作过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老师的高超技艺,她的手灵活极了,竹藤在她手里快速地缠绕。再看她的展品,说竹藤编是指尖上的魔幻艺术也不为过。我们一边看一边惊叹着。

课堂上,我们了解到,安溪竹藤编主要是由两条线组成,经线为主体,纬线为辅,纬线绕着经线。瞧,我左手握住经线,细长的纬线随着我灵巧的手法绕着经线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小杯垫就成型了。看着手中的杯垫,我感觉自己好似在编织一个美丽轻柔的梦,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啊!

(指导老师:王清忠)

★竹藤编的传承

□小记者 康隽琦

(安溪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今天我们学校请来了陈红萍老师,她可是我们安溪竹藤编的非遗传承人!陈老师从小就接触竹藤编,编制的作品惟妙惟肖。

陈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编织,这“一上一下、一弯一插”的手法,真是妙极了!陈老师又给我们科普了很多不同的编织手法,展示了她之前的作品,编得十分精巧。我有幸上台采访陈老师,好奇地问她在国外教外国人做竹藤编有什么感受。陈老师回答说,在教外国人体验这门手艺的时候,如果听到他们说也知道竹藤编手艺,心中十分骄傲,并很受鼓舞,想要将竹藤编技艺发扬光大。

据了解,目前掌握竹藤编手艺的人不多,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让更多人知道这“指尖上的魔术”。

(指导老师:柯建州)

★指尖上的魔幻艺术

□小记者 李若琦

(安溪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竹藤编是安溪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跳跃舞动在指尖上的魔幻艺术。竹藤编的历史悠久,早在五代时就有“荷畚执筐,为安职业”的记载。到了宋元时代,竹藤编技艺就开始普及推广。大至农具大盆,小至花篮盘子,到处都可见“竹”。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拿起竹藤条开始编织。竹藤左一绕右一拐地缠绕,我看着老师灵巧的双手在藤条间游走,编织着心灵的梦想,让人很是羡慕。很快,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就编织成功了。轮到我了,我笨拙地一上一下地编织着,竹藤与竹藤间留有很大的空隙,虽不好看,但我也很开心。(指导老师:陈巧珍)

★干一行 爱一行

□小记者 郑杨奇

(安溪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安溪竹藤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其编织造型丰富多彩。竹藤编工艺讲究精致,美观耐用,是劳动人民匠心独具的智慧结晶,被誉为“指尖上的魔幻艺术”。

陈红萍的父亲陈清河大师编织的竹藤作品,最贵的被拍卖到120多万元,可见其高超的编织技术。竹藤编是真的难,竹藤条一会儿穿过来一会儿穿过去,犹如一条随风飘舞的彩绸,所到之处必须严丝合缝,不留一点儿空隙。

采访中,我问陈老师:“竹藤编这么难,是什么力量让您一直坚持?”她说:“我的父亲是一名编竹藤的大师,我从小就被竹藤吸引,长大后从事外贸工作也与此有关,现在又专职从事竹藤编的传承,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再苦再难我都会坚持到底。”这话意味深长。的确,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无非热爱,成功无非坚持,成功无非全力以赴。(指导老师:王石柳)

★有趣的竹藤编

□小记者 许可昕

(安溪县实验小学三年级)

四月好风光,开启竹藤编。陈红萍老师说,宋元时代,竹藤编技艺就开始普及了。竹藤编被广泛应用于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1971年后,安溪竹藤编工艺品开始盛行,现已成为安溪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们每人都分到一把竹藤条。陈老师说,后面长长的为“纬”,围一圈的为“经”,只要用纬线绕着经线,按“一上一下”的编织节奏来就对了,我一时忙了起来。我编织的圈越来越宽,纬线越来越短。这时陈老师走过来对我说,这样是错的,每一圈都要紧密。她一边说一边示范,我才明白过来。

虽然竹藤编织的过程辛苦,但看到成品时我很有成就感。如果想要长久地坚持,就得像陈老师说的那样,热爱才是最大的动力。(指导老师:廖巧兰)

--> 2024-05-15 安溪县实验小学小记者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81415.html 1 编织非遗竹藤编 领略指尖魔幻艺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