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黄碧云 通讯员 朱成芳 文/图
4月30日下午,安溪县沼涛图书馆老师陈巧萍走进安溪县第九小学,为小记者们带来了一堂主题为“‘字字’不倦:探索千年文字之旅”的汉字小学堂讲座。
本次汉字小学堂讲座系安溪县沼涛图书馆承办的安溪县首届“悦读清溪·三香满城”全民阅读节系列活动之一。从甲骨文到小篆,从隶书到草书、行书、楷书,陈巧萍老师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发展历史以及字体的演变,并以猜字谜的方式带领小记者了解甲骨文,指导小记者体验活字印刷的活字刻描。小记者们了解了汉字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感受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眼中的“汉字”
□小记者 郑林翰
(安溪县第九小学三年级)
关于汉字的起源,最早的传说是结绳记事,但在实际使用中,古人发现它有诸多不便,慢慢地又有了“契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造字传说。其中,“仓颉造字说”的影响最大。仓颉的创造力和智慧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仓颉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造字圣人”。事实上,汉字的创造并非一人之功,而是一代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汉字才如此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有一种美,藏在汉字里。而汉字则将一份骄傲、一份自信,藏进我们的生活中,藏进我们的文化里,更藏进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指导老师:黄章云)
★“字字”不倦 传承文明
□小记者 林瑾瑜
(安溪县第九小学三年级)
“同学们,你们猜猜这些甲骨文分别是什么字呢?”陈老师用有趣的小游戏带我们走进神奇的甲骨文世界。看着有趣的甲骨文图片,结合老师的讲解,我们一群人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这个是鸟、这个是人、这个是……全场一片沸腾,我也激动地举了好几次手。
接着,陈老师还带我们体验印刷术。同学们用心地刻、描、印,真正体会到活字印刷术的操作过程。大家不约而同地惊呼:“哇,我学会了!”看着同学们的笑脸,陈老师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或许就是因为活字印刷术可以大量快捷印刷,汉字才得以更好地传承,世界文明也得以更快地发展,它不愧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导老师:林小芳)
★我爱你,汉字
□小记者 詹怡婷
(安溪县第九小学四年级)
汉字的演变,令人赞叹。甲骨文“日”像一个太阳,圆滚滚的,经过日积月累,演化成现在的“日”。可,太阳明明是圆的,为什么写得方方的呢?那是因为古人都是在龟壳、石头上写字,写不圆,就成方方的。
汉字的美,在于字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字体,各不相同。有的人字形刚正有力,有的人字体工整苗条,展现出不同的美。
汉字的妙,在于语言。比如“这个苹果不太好吃”这几个字可变成:“这个苹果不 /太好吃”表示苹果味道好;“这个苹果 /不太好吃”表示味道不好。整体意思都变了,呀,真神奇!
果然,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妙不可言,字字珠玑,字字宝贝。汉字,我爱你!(指导老师:林雪华)
★探索千年文字之旅
□小记者 白哲轩
(安溪县第九小学四年级)
陈老师详细介绍了以前古人记录事件的方法,有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还有仓颉造字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提出“六书说”,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在课上,老师还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猜字谜。老师点开几张写有甲骨文的图片,让我们猜猜是什么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最后两个字把同学们都难住了,大家猜不出来,最后还是老师给我们解答了疑惑。
通过这堂课,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汉字的知识,感受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对先人的智慧感到惊叹。
(指导老师:郑素娟)
★感受文字魅力
□小记者 陈妙晗
(安溪县第九小学六年级)
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我们见证了无数文明的兴衰与变迁。而在其中,文字作为文明的载体,承载了人类数千年的智慧和记忆。
陈老师带领我们步步探索那有趣的语言、生动的图像,带领我们的思绪飘回古代。我们温习了象形字与形声字这两种有趣的造字方法。
在汉字小学堂的旅程中,我们见证了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汉字不仅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智慧和记忆,更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和发扬文字的力量,为人类的未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指导老师:黄国来)
★汉字的起源
□小记者 王诗涵
(安溪县第九小学六年级)
以前,我只是简单了解汉字最早是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变而成。今天在老师的讲解下,我知道了更多汉字起源的传说,我还知道了,我国最早的字典是许慎写的。我很惊讶,原来我国在古代就有字典了。更令我惊讶的是许慎,他居然可以编写出一本字典,这得有多么强的毅力和多么惊人的智慧啊!
在我畅想许慎风采的时候,前面的人一下子站在椅子上,高举着手。原来是老师发问有谁想体验一下拓印。拓印,就是把刻有字的小方块摆好,在上面刷上墨汁,再把宣纸印上去。我兴致勃勃地报名体验了一下,虽然简单,但十分有趣,实在叫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奇思妙想。(指导老师:王国良)
★悠悠文墨 贯穿古今
□小记者 王雅琦
(安溪县第九小学四年级)
横、竖、撇、捺、点,这些看似简单的笔画,却隐藏着无数奥秘。我国汉字主要由图画演变而来,每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让人更容易记得。如,“山”字看着就像一座小山,“木”字就像一棵小树。
汉字形成的过程是先从商朝晚期的甲骨文,再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接着来到统一六国后的小篆,小篆下来就是给人稳重感觉的隶书了,然后是笔画连绵的草书、唐代的楷书,还有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
商朝的甲骨文令人难以捉摸,一个屋顶,下面有一只猪,我们谁也没想到那是“家”字。原来古时候,人们养不起牛与羊,只能养猪,家中人人都有猪,所以猪成了一个家的标配。甲骨文是通过象形来描绘的,而且甲骨文的结构大多自由活泼,所以我们可能看不懂。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汉字是民族的骄傲,我们为汉字而自豪!
(指导老师:陈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