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颜雅珍 文/图
4月14日,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小记者走进蒋氏家庙,在鲤城区常泰街道树兜社区党委宣传委员蒋伟鹏、非遗传承人蒋天声的带领下,参观家风家训展厅、华侨文化展厅、乡愁记忆展厅,还体验了当地的传统民俗——舞香龙。
展厅内,一块块御赐牌匾,令小记者们对蒋氏家族人才辈出及其优良的家风家训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对树兜社区蒋氏旅外华侨——“蒋乡侨”爱国爱乡的壮举赞叹不已。
★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小记者 林怡彤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六年级)
“家风家训”展厅里展示着两块牌匾,分别写着“世清白”和“岁寒松柏”。它们是蒋氏家族家风家训的浓缩,反映了蒋氏家族人才辈出及最令族人引以为傲的家族故事。
孙中山曾说“华侨为革命之母”。“蒋乡侨”这三个字并不是单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树兜社区旅外华侨蒋氏族人的代名词,这些蒋氏华侨远渡南洋,艰苦创业,投身革命,关心教育,情系桑梓。例如,明新学校就是蒋报企倡导创办的,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蒋以麟等蒋氏华侨在辛亥革命中担任重要角色,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指导老师:黄静宜)
★清廉家风佳话多
□小记者 张伊恬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五年级)
走进蒋氏家庙,看着那高悬的一块块牌匾,从明宣德皇帝御赐的“岁寒松柏”匾、“清朝侍御”匾,再到“进士”“名宦”“文魁”匾等。蒋爷爷说“世清白”,喻示着世世清廉,是明朝万历皇帝对蒋氏先祖世代廉洁的莫大肯定;而“岁寒松柏”则是蒋氏家族祖祖辈辈的家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是激励着蒋家人才辈出的原因。
从蒋氏先祖的“世清白”,到“蒋乡侨”的心系家国,此次参观,让我对为国为民的蒋氏家族有了更深的了解。
(指导老师:林淑女)
★挑战舞香龙
□小记者 林昊宇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五年级)
蒋爷爷告诉我们,草龙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它的龙身里填塞了海绵,在节日庆典时,人们会在龙身上插满香,所以草龙又叫香龙。人们舞香龙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舞香龙表演过程中,龙头和龙尾要跟着音乐节奏左右摇摆,而龙身得保持平衡。我和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挑战了一把。我左手低、右手高地握紧舞龙杆撑起龙头,随着欢快的音乐左右摇摆着龙头,我们三人分别擎着龙头、龙身和龙尾,围着天井还没跑几圈,双手就快没力气了。可见人们举着香龙游街是多么不易啊!随后,我又体验了龙尾、龙身的不同舞法……
舞香龙让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情要想成功,必须互相配合,坚持不懈;身处不同位置,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且事物的整体和个体是分不开的。
★向英雄致敬
□小记者 林嘉欣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六年级)
我们在蒋爷爷的带领下,参观了有着百年历史的蒋氏家庙。
其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蒋乡侨”的故事。他们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还回国参与革命、兴办学堂。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蒋亚彬。他是树兜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尽管不幸踩到敌人的地雷身负重伤,仍然坚守在阵地上顺利完成掩护任务,最终英勇献身,年仅24岁。
这次参观,让我深深感受到蒋氏族人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为社会作出贡献!
(指导老师:林秀萍)
★“蒋乡侨”赤子心
□小记者 肖先林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六年级)
在参观蒋氏家庙中,我了解到了蒋氏侨胞的爱国爱乡事迹:在印尼的蒋以麟筹集资金,购买军械支持辛亥革命;蒋报企发动蒋氏侨胞捐资创办学堂……
看着家庙正堂中精美的浮雕,悬挂着的“世清白”“岁寒松柏”等匾额,让我们感受着蒋氏家族多年来的文化传承与底蕴。这座蒋氏家庙将继续记录、传播着蒋氏家族的光辉事迹,亦将激励着后辈传承优良家风,不断奋发图强报效祖国。(指导老师:林秀萍)
★舞龙不易
□小记者 黄云泰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五年级)
舞香龙,是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香龙用稻草编织而成,原名叫草龙,又因为舞龙时会在龙身上插满香,别名香龙。
到了体验舞龙环节,小记者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家都想大显神通。但舞香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握好舞龙杆就需要技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要想紧紧抓稳舞龙杆还需要有力的臂膀,龙头、龙身、龙尾,分工明确的同时更要配合默契,舞动的过程中,要边跑边舞。龙头摇,中间稳,龙尾摆!三人通力合作,才能将神龙摇头摆尾活灵活现展示出来。
伴随着音乐响起,小记者们欢快地轮流舞起了香龙,心情澎湃,模仿着大人们扛起了重重的香龙,仅仅只是转几圈就让我们一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指导老师:丁丽月)
★古厝里的乡愁记忆
□小记者 王君敏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五年级)
步入蒋乡侨文化展示馆,映入眼帘的是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建筑——蒋氏家庙。我们在蒋爷爷和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学习了优良的家风家训,了解了华侨历史文化。
接着,我们走进乡愁记忆展厅,各类老物件分门别类摆放整齐,令人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置身于久远的年代。在参观笤帚、石磨、簸箕等老物件时,可以从这些简陋的农具中看出以前劳作的艰辛,顺着这些老物件,仿佛能看见那个年代里的故事。蒋爷爷感慨地说:“老物件里看人生,感受时代的变迁。”这些老物件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同时,也留住了乡愁记忆。
(指导老师:陈儒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