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团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文化得什么?这是我徜徉在虎石古村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沿着精心铺砌的青石小径迤逦前行,虎石清溪蜿蜒流淌,龙行桥下水声潺潺,两旁的香樟、洋紫荆、凤凰木等树木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前方是一大片碧绿整齐的菜畦,一畦畦花生、地瓜嫩苗初露、长势喜人,村民三三两两正在田间锄禾松土,好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
眼前是一位看上去五十开外、长相朴实端庄的老农,我走上前去问道:“您知道虎石文化公园在哪里吗?”
老农回:“您是要去看那些名人碑刻吧?我带路!”
没想到,一个普通村民说起这些文化名词很溜,而且还热心当起了向导。我们边走边交谈起来,他告诉我,近年来,村里请了一些省、市名人来搞文化活动,还把文章刻在石头上,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著名书法家、散文家朱以撒题词处,只见一块黑褐色的天然巨石上,刻有“虎石公园”四个鎏金大字,古朴圆润、憨态可掬,与古村落相映成趣。不远处是清朝光绪年间,本村秀才黄天选亲书的石碑,上刻“关心习职、知理畏人、日行三省、时重九思”的训词。经过一个小山包,眼前矗立着两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精心打磨的石面上,雕刻着作家戴冠青的《虎石村写意》和蔡飞跃的《虎石行记》两篇雄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虎石村的美丽与魅力,将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沿着虎石公园文学漫道行走,两边的碑刻越来越多,俨然成为作家碑林。
走过文学漫道,我们来到了虎石红砖文化展示馆。据介绍,砖瓦烧制是虎石的传统产业,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是闽南红砖文化的源头之一。古香古色的红砖窑上方写着“虎石砖窑”字样,里面展示着红墙砖、瓦当、灯笼、水瓮、砖式砚台等各式怀旧物件,还可以体验一把“垒土为窑、捻土为坯、烈火炼砖”的传统制砖工艺流程。隔壁的虎石黄氏宗祠如今已经改建成文明学堂,里面设有村史和家风家训室,还开辟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村民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当地特色的北管演奏、体验砖式笔墨纸砚练习书法等。
老农手指前方的戏台告诉我,每逢节假日或民俗活动日,村里还会举办“逗新娘”等民俗文艺表演;每年春节还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奖教奖学金颁发仪式,奖掖莘莘学子,传承重教之风。说着这些,他仿佛沉浸在那种热闹喜庆、激动人心的氛围中……
这时,一个模样俊俏、皮肤白晳的少妇,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站在村部广场上,望着“虎石戏苑”侧面的砖墙上的一行文字:“虎石,一座尊敬文化的古村落。”她口中念念有词,神情认真专注。
我忽然想到,一颗文化的种子,正在这虎石古村落的土壤中悄然生根发芽,只要用心去浇灌、去呵护,这颗种子一定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