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苏玮杰 文\图
“欢迎新进直播间的宝宝,可以点点关注,参与抽卡活动哦!”如果听到孩子观看的直播间传出这句话,家长们可得留心了。日前,“13岁女生抽卡牌5天花了5万多元”登上热搜,一些孩子沉迷集卡牌,为此一掷千金。最近也有市民向“冬枣”官微反映,集卡牌在小学生圈子中异常火爆,他们害怕孩子会因为追求稀有卡牌而产生攀比心理,甚至可能过度消费,影响学业和日常生活。
不少孩子迷上集卡 卡牌成为“社交工具”
近日,记者走访泉州市区商超以及一些学校周围的文具店等,发现奥特曼、小马宝莉、蛋仔派对等等卡牌颇为畅销。这些卡牌一般一包1元到5元不等,也有一包10元或20元的高档卡牌。“最便宜的是1元,不同价位都有,最贵的奥特曼周年纪念礼盒(65张卡+1本3D卡册)要两三百元。”一家店铺老板告诉记者,动漫卡牌流行了多年,这几年最当红的是奥特曼卡,“越贵的卡包,能抽出的满星卡、稀有卡就越多,有时一天能卖出近千元”。
采访中,一些孩子表示从不购买此类卡牌,认为是在浪费钱,或者没有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所以不感兴趣。也有不少孩子表示自己在集卡,沉浸其中。有孩子表示,自己大部分零花钱就用来买卡牌。
“我不理解,为什么几张纸片能让儿子如此痴迷?”市民康女士说,儿子小轩自从迷上奥特曼卡牌后,她一度担心不已,特别是当她发现孩子偷偷用零花钱大量购买卡牌时。
“我知道儿子喜欢卡牌,这些卡甚至成了小朋友之间的‘社交工具’。但不希望他把零花钱都花在买卡牌上。”家长唐先生坦言,发现儿子在集卡牌后,他立即“约法三章”,“类似的经历我们儿时也有过,孩子有自己的社交方式,但不要影响学习,要把握好‘度’”。
有网店销量超百万 直播间“代拆”藏套路
记者在多个网购平台搜索相关商品,发现各类动漫卡牌的销量惊人,销量排在前列的几个店铺显示全网热销100万+。有买家收到卡牌后评价:“儿子拿到后爱不释手,出门就跟同学炫耀去了。”
一些电商直播间除了售卖卡牌,还做起了“代拆生意”。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后,主播在镜头前展示卡包,即时拆卡并打包。记者在一家直播间看到,有消费者为了开到指定的某款稀有卡牌,花数百元一口气下单购买3盒(每盒30包)卡牌,由主播现场代拆,开到稀有卡牌时,弹幕中一片惊羡声。也有直播间观众发弹幕,称如果有人开出某款稀有卡牌,愿意花高价购买。不过有网友指出,这类“观众”其实是直播间安排的托,专门诱导消费者下单的。
此外,记者在二手电商平台搜索相关商品,发现不少人在售卖等级较高稀有卡牌。在一名网友的“集卡攻略”中记者看到,仅是奥特曼系列,就包括多达近30种等级,从低稀有度的R卡、SR卡到高稀有度的SP卡、XR卡,最贵的一档价格在7000元—9000元。
律师说法
卡牌属盲盒范畴 商家应守法经营
据了解,2022年8月1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销售现场询问或者网络身份识别等方式,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盲盒经营者应以显著方式提示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盲盒应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
“本质上,这类卡牌属于盲盒范畴。”福建伟立律师事务所郭达伟律师认为,这种卡牌收集方式借鉴了盲盒的概念,即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预知具体会获得哪一款或哪一个等级的卡牌,其内容通常是随机的。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了消费者的收集欲和好奇心,驱使人们为了获得心仪的稀有卡牌而反复购买。
对此,郭达伟表示,“管好”卡牌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家长设定合理的消费界限,教会孩子理性消费;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文艺表演等,培养他们的多元兴趣和综合素质;相关部门也可出台保护性措施,对小学校园周围的盲盒销售模式包括距离、内容等进行具体规范,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商家在营销时也应遵循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避免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