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6月17日

寻找安身立命之根

■王祖辉

读完黄灯的《去家访》,同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感受是复杂的,既震撼又沉郁,既庆幸又沉重,既感同身受又困惑压抑。

我震撼于黄灯为了尽力发现和寻找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途径所做的一切,这包括一系列的溯源与寻访、观察与记录、叙述与思考。五年的时间,二十三万字的篇幅,不断跨越市、县、区、镇,以及数不清的街巷与村庄,不断与学生的祖辈、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交流,不避酷暑不计年关。姑且不论其他,单是黄灯身上展示的精神能量,已然令人动容。

在我看来,这是黄灯对学生“如何找到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的忧思和牵挂,是一种责无旁贷的师之爱。在这本书里,黄灯在寻找一扇门,如书本封面的那扇门,一扇能够照进光的门。门内是她教过的所有二本学生的世界。同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我,读后感同身受。

一幅幅生命图景,犹如老电影一帧帧、一幕幕徐徐映入眼帘,如此熟悉、如此亲切:晓静那“既有做珠绣留下的老茧,也有采茶导致的关节变形”的妈妈的手;章韬家那“为了送孩子念书,迫于经济压力,整整横跨了十六年”才修建的房子;正敏那“整栋房子,都是我自己做的”“有多辛苦我都不怕”的越南阿香妈妈;早亮那“带好孩子比外出赚钱更重要”而每日工作超过十五小时却始终“不怕的,不怕的”的母亲……黄灯细腻的观察、精确的转述、再现似的刻录,让近乎残忍的生命图景跃然纸上,让为母则刚、父爱如山显得如此坚韧与隐忍、卓绝且挺拔。是的,“在艰难适应偏僻村庄的日子里,她们身上弥散的坚强和隐忍,全部来自孩子的支撑”。而恰恰是这些让黄灯博士感受到电击般触动的生命图景,成为她的学生安身立命的生命根基,也是她的忧思和牵挂得以短暂释然的缘由。

黄灯的感受是她的,又是我的,父辈奋力托举的生命图景不仅同样电击般地击中了我,让我压抑,让我沉重,一种感同身受的泪目难以抑制,一种难以排解的负重久久萦绕。家长不惜命的奋力托举,对自己和学生而言是一种“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对接过学生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家教魂,传家风,立身德行在襟中”,家庭教育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觉醒、成长和终身选择与追求。境军回想,如果不是妈妈整整一年的陪伴,帮他重拾主动学习的热情,后面的情况无法想象。有效的陪伴,无条件的爱,才是生命之基、生命之根,才是学生安身立命之源。

阅读找回宁静,对话开启思路。感谢黄灯博士因探究学生如何安身立命而写的佳作《去家访》,她让我遇见许多人,让我看见一个群体,让我更好地思考自我生命的来路与去处。

--> 2024-06-17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86453.html 1 寻找安身立命之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