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6月21日

夏至见一“面”

■吴奋勇

万物盛情逐光,夏日身影至长。

夏至如期而至,在这一年中最长的白昼里,我的唇齿之间滑过岁月的痕迹,最深情的就是面条了。

我的家乡有一句老话:“冬至汤圆夏至面。”而我从网上搜索到的是: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流淌在民间的俗语,是人们长期在劳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和各地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源远流长。在我的印象版图里,熟知饺子这种食物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了。而冬至吃汤圆,从小就懂,和夏至面一样,有着同样的“物外之趣”。

夏至,是麦子收成后的第一个节气。老家的人们就会在这天,带上一袋自家的新麦子,到祖厝的石磨房把麦子磨成粉末。回家后,倒进“米箩”,它是用竹子围成的,底部有一张透明的有微小孔洞的“绸布”,双手抓住“边框”,轻轻一摇,摇出的是纯白的精粉。然后取之放在面盆里,加水加盐,搅拌,搓压,擀制,抻拉,制成条状,就是所说的面条了。然后下锅煮,加入油、菜等,就是香喷喷的美食了。有时是直接下到滚水里,煮熟后捞上来,等凉了再吃。那时,物资相对缺乏,若能加些肉,或者香菇、咸鱼等,就是上等佳肴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吃得最好吃最开心得意的一次是我七岁那年的夏至。那天刚好是我邻居家办喜事,按照乡俗,宴请人家“办桌”,要上“三大金刚”,即米粉、地瓜粉和线面,而这次只有面条。那三大碗的面条一端出来就香味四射,惊艳全场。面条里有牡蛎干、香菇、双层肉、瘦肉等,碗面的中央部分撒着金黄金黄的葱头油,激起人们无限的食欲。我第一次知道这道美食叫“卤面”。主人出来说,大家尽管吃,管饱的,鼎里还有着呢。后来传闻,那天的卤面里还加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罐头,所煮的面都被吃个精光。时隔多年,村里人还津津乐道。

我祖母说,一年辛辛苦苦,终于盼来了好收成,一家人一起吃新面,理所当然,也是一种福气!我想人们就是用这种古老朴素的方式,来品尝收获的滋味,庆贺丰收,有着尝新、尝鲜之意吧。可惜的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即20世纪80年代初,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老家就不再种麦子了。但到了夏至这一天,村里人依然会特意煮面条吃,但是味道和意义完全不同了。我一直以为这是我山上老家才有的日常惯例,因为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在学校寄宿,夏至想请假回家吃面,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让我好尴尬脸红,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我在县城读高中时,到官桥镇的一个同学家做客,吃午餐的时候,他的母亲端出一盘面条,一圈圈地叠着,还有一盘刚炸的豆干,俗称“豆干面”,我第一次遇到,不知道怎么吃就呆呆地望着。她说:“今天是夏至,吃了面,好运自来,定会金榜题名。”我同学示范教我们,先拿一片面放在碟子里,把豆干放在中间,然后卷起来,像一条油条,蘸着蒜蓉吃。吃一口,外皮嫩滑有筋道,里面香脆绵绵,满嘴纯真的面香味和豆香味交织,令人回味无穷。我是第一次吃到,原来夏至面里藏着一个秘密,可以起一个好彩头,装着人们的期许和憧憬。

后来,我有所留意,周围大部分地方都有夏至吃面的风俗,只是自从没种植小麦,就慢慢淡化了。

四季轮转,每一种食材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时节。夏至时节,麦子刚收成,新面粉上市,吃上一碗面,享丰年的喜悦,开心每一天,好运常相伴,为炎热的夏天开个好头,保持热爱,奔赴山海,“生如夏花之绚烂”!

--> 2024-06-21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87214.html 1 夏至见一“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