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6月25日

海面竞舟画中行

■黄建团

海边的空气透亮明净,尽管刚下了场雨,正午的阳光依然火辣辣的,瞬间把沙格海湾的热情点燃。这是一个三面陆地一面临海的澳口,海上龙舟比赛场地自然天成,海水清澈见底,水中细沙粒粒可数,海面风平浪静、波光粼粼,偶尔可见几只轻灵的鸥鹭在海面上盘旋飞舞。此刻,在五颜六色的彩带衬托下,几对崭新的龙舟齐刷刷地停在碧蓝的海面上,龙头高昂,龙尾摆舵,酷似蛟龙出水。一个个青春健美的热血男儿,目光像矫捷的苍鹰一样炯炯有神,古铜色肌肤充满阳刚孔武有力,他们紧握双桨、全神贯注,正蓄势待发……

我的目光像不断移位的摄像机,越过一触即发的比赛现场,越过岸边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最后落在了高处那古色古香的观礼台上,聚焦在那一张张记录着沙格村民捐款的大红纸上,上面用小楷毛笔字记满了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额:50元、100元……1000元、2000元。现场主事的老王告诉我,这里的村民们年年都是自发捐资,十分踊跃,从没间断过。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沙格龙舟赛发端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如果把这么多年来村民捐款的一行行的记录连接起来,那长度肯定比泉港曲折的海岸线还漫长,这是一种怎样的传承,怎样的精神力量?

那时,正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所用的六十二条大船,正是由泉港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参加建造,统管船艺设计、工程规划、材料统筹、监匠训导,那时黄氏造船厂主要分布在泉港区峰尾镇、后龙镇和南埔镇沙格村、肖厝村,这里也成为郑和船队的重要补给站。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当年郑和下西洋时,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庞大船队浩浩荡荡,一路沿海向南航行。当来到肖厝港时,那时向郑和力荐黄氏所造水密隔舱福船,时任郑和船队忠武尉的黄参,此刻正与郑和一同站在甲板上,望着眼前这水深岸阔、波澜不惊的天然良港,郑和不禁心情大好,命令船队靠岸稍作休整。这是天大的喜事,当地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以划龙舟、唱大戏、北管演奏等最高礼节欢迎……

历史无法还原,但是沙格划龙舟习俗从那时开始流传下来,后来演变为龙舟赛则与当地历史名人王忠孝有关。王忠孝是沙格村人,明崇祯元年进士,任太常寺正卿、兵部右侍郎等职。清初,王忠孝及众多沙格王氏族人随郑成功东渡,后客死台湾。沙格人借龙舟赛曲折地表达对他们的缅怀之情。每逢端午佳节,来自港、澳、台的同胞和海外侨胞,邻近乡村不计其数的民众前来观看,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热闹赛过春节,当地流传的俗语“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正是龙舟赛的生动写照。每年龙舟赛前,沙格村民都要举行传统的祭神仪式,用大轿抬出妈祖神像,绕村巡游。戏台上还上演莆仙戏,人们在观看竞赛的同时,还能够观赏戏曲表演,正如观礼台两侧对联所描述的:“喜看海面竞舟画中行,聆听岸上演戏天籁音”。

这时,只听一声哨响,龙舟如同离弦之箭,划破海面,冲向终点。岸上,观众的助威、加油声响成一片,这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也是一场团结与毅力的考验。在这紧张而刺激的海上龙舟赛中,每一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拼搏,耳边响起《男儿当自强》那熟悉的旋律:“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

--> 2024-06-25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87717.html 1 海面竞舟画中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