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怡方
当年知道我考上大专中文系的消息时,年届七十的外祖父欣喜万分,送了一套《古文观止》给我,这套书是清康熙三十三年由浙江吴楚材、吴调侯两人选编的222篇历代散文佳作。外祖父是个“老古董”,他家里收藏了不少古代典籍,而且写得一手中规中矩的楷书和隶书。有了他赠予的这套《古文观止》打基础,使我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如虎添翼,日见精进。
当我走上三尺讲台,发现课本中的古典课文,就有不少是《古文观止》中我曾经涉猎过的篇章,使得我更加胸有成竹,对学生循循诱导,让他们得以由浅入深,触类旁通,对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如讲授《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三篇课文时,我先用粉笔分别在黑板上书写“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狡兔三窟”等成语,说明该成语正是出自这些文章之中,让学生先理解成语的含义,再引入对正文的学习,从而通过学习《左传》《战国策》中的历史故事,了解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曹刿、邹忌、冯谖等谋士的杰出智慧,较好地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参加工作以后,也有机会到各地参观学习考察,每当莅临名胜古迹,《古文观止》中学过的名篇名句就会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如游历浙江会稽山下兰亭,放眼山川美景,东晋大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美妙词句便会脱口而出;拜谒四川成都武侯祠,联想到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前出师表》,眼前又仿佛会浮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陈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陕西西安古都,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坑,登上古城墙,凭吊千古一帝,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之警句便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遗憾的是,我至今还未曾到过江西南昌,对那座屹立赣江东岸九层之高的滕王阁,心中神往已久。据说当地现在推出一项别具一格的优惠活动,能当场背出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全文的,即可免购门票登楼参观,这让我不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什么时候有机会也去一试身手。
纵观华夏神州,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绵延不绝,历朝历代经典名著名篇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经典永不过时,这已经是被无数史实所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