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陈玲红/文 受访者/供图
暑期到了,“出笼的神兽”如何安置成为不少家庭的难题,许多家庭老人不得不当起“孙经理”,成为带娃的主力。这当中,不少老人不得不在两座城市中奔走,开启“候鸟式”带孙模式,要么在暑期跑到孙子所在城市去做两个月“孙经理”,要么利用暑期把孩子一起带回老家,一起生活。
日行2万步
泉州北京两地奔波6年
再过几天,64周岁的董建兰又要前往北京去带外孙了,这是她在泉州与北京两地奔波的第6个年头。“每年7月中旬到10月底在北京带孙,10月底我要回来组织退休俱乐部中秋节和重阳节活动,次年的1月到5月再去北京。”董建兰是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退休办志愿者队长、通海社区老年协会副会长,在泉州她要负责七八百名退休职员的娱乐活动、生病报销和矛盾纠纷;在北京,她要负责11岁外孙一天四趟的接送和三餐。无论在泉州还是北京,生活虽忙碌,但她觉得“辛苦并快乐”着。
“一天要接送4趟,从住宅区到学校步行来回一趟约50分钟,我们都步行,每天要走约2万步,回家还要做孩子的三餐,很忙,把走路当锻炼身体。”董建兰介绍,外孙今年11岁,在北京读小学,6岁以前跟她和老伴在泉州,上小学后才到北京。女儿和女婿都在北京顺义区上班,每天早出晚归,这两年老伴在湖南岳阳老家照顾她的婆婆,当“孙经理”这件事就由她和亲家轮流做。
“在北京期间,退休俱乐部这边如果有事,我就电话‘遥控’,遇到大型的活动我再回来。”董建兰说,退休俱乐部平常的工作包括退休人员生病报销、异地体检、节假日活动、矛盾纠纷等细碎的事情,平常这些事情六七名志愿者就能应付,她只要电话“指导”就行,遇到大型的文娱活动,她便回来和大家一起策划执行。“退休后,比工作时还忙,但我觉得还行,心态好了,日子就过得开心了。”董建兰说。
原先两地各旅居半年
带孙后只能暑假回家乡
“外孙女还没出生前,我们是天气冷了在泉州住半年,天气热了回内蒙古住半年,后来外孙女上学了,要帮忙带孩子,现在就变成每年暑假回内蒙古住两个月,其他时间都在这。”62岁的吕桂萍过去50多年一直生活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列车广播员退休的她尽管走南闯北,也从没想过要离开家乡。十几年前女儿来福建上大学并找了一位泉州男朋友,很自然地,女儿便与男友一起留在了泉州。
“就这么一个女儿,让她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实在不放心,所以就跟着来了,发现这边气候非常好,在这养老也很不错,所以在这买了套房子。”吕桂萍说女儿嫁到泉州后,她和老公在市区宝洲街买了套房子,离女儿家骑电动车也就五六分钟车程。
“前两年都是每年的5月到10月回内蒙古,这里的夏天太热了,上蒸下煮地,我受不了,但是外孙女上幼儿园后得接送呀,没办法只能一直待到暑假,暑假期间把她一起带回内蒙古去。”吕桂萍说,女儿和女婿平常工作忙,亲家身体又不好,所以她和老伴承担起“孙经理”的活。“内蒙古的特色美食小家伙不爱吃,带去内蒙古后我们都做家常饭,所有的面食都自己做,小家伙最喜欢内蒙古新鲜的牛奶,说是有奶味。”吕桂萍说,夏天内蒙古最热时中午也就30℃,一个风扇就能搞定,晚上连风扇都不用,所以到了夏天老两口一定要回去。
半年一次跨国带孙
“也想有自己的生活”
再过一个月,从泉州跨国到新西兰当“孙经理”的李语轩马上要结束年度“任期”,圆满完成任务回国了。
61岁李语轩的小孙子今年刚上幼儿园,老两口与亲家合伙当“孙经理”,每家半年,李语轩与老伴今年3月初过去,再有一个月便可回国了。
“其实和在国内差不多,打扫卫生、煮饭、‘遛娃’,我们居住在一个华人居多的城市,出门接触的也大都是华人,华人超市里大米、面、蔬果都有,连国内烧香的金纸都有。”李语轩说,“我还是挺适应的。”
不同的是,新西兰上学时间与国内不一样。“幼儿园一般是9点送到学校,下午3点到5点之间可以去接孩子,一周可以自行安排上3天、4天、5天,不同时间收费不同。”李语轩介绍,他们家安排一周上4天课,下午3点接孩子。孩子上幼儿园期间,她就在家打扫卫生、做饭,不用接送,孩子不上学时她就带小孙子到周边逛逛。“这边也没有寒暑假,一般是上2个月放2周或者几天假期,所以其实孩子不上课的时间蛮多的。”李语轩表示,平常“遛娃”也会遇到老外,一开始很拘谨,想打招呼又不太敢说,好在老外都会礼貌地主动打招呼。“他们会问你们来自哪里、孩子几岁呢,这些我都能聊,后来聊的话多了,听不懂了,我就下个软件在线翻译。”李语轩说,虽然很适应新西兰的生活,但也不能一年都带娃,“也想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