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林婷瑜 通讯员 郑胜男 文/图
6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创新”传统手工艺传习培训在洛江区图书馆拉开帷幕。活动特邀泉州轻工学院潘晗老师,带领40名早报小记者深入了解大漆的奥秘、聚焦“非遗漆扇”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实践,共同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无限魅力。
★传承东方文化
□小记者 杜骊媛
(洛江区马甲第二中心小学四年级)
我拿起深绿、浅绿、淡蓝、浅黄、深红的大漆,将它们依次滴入水中,它们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落入水中便畅快地游了起来,各自散到一边儿去了。我用牙签轻轻地搅了搅,它们又重新抱在了一起。我把扇子伸入水中,左一摇,右一摆,取出扇子后,扇面上俨然出现了一幅“水墨画”,深绿的青山,一起一伏,几条锦鲤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嬉戏打闹,几座小村庄炊烟袅袅,美丽极了!仅此一次体验就让我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传承与魅力。
★探寻漆扇之美
□小记者 杜诗盈
(洛江区马甲第二中心小学四年级)
潘老师从何为漆扇、历史渊源、漆的拓展、艺术鉴赏和操作实践五个方面进行介绍,让我们对漆扇有了初步了解。原来,大漆是种天然涂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有8000多年的历史,漆扇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制作时,我先把想要的颜色滴入水中,然后再把扇子旋转或左右摇晃放入水中。等我把扇子拿起来时,扇子两面呈现星空般的画面,美丽极了。
通过这次体验,我深深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漆扇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我也希望将这份传统美学带到生活中。
(指导老师:刘卫才)
★有趣的漆扇
□小记者 黄子源
(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二年级)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制作漆扇的“插、摇、转”等基本操作手法,了解了配色技巧和色彩知识,知道了该如何根据漆扇样式选择颜色搭配以增强艺术效果。现场我完成了两幅作品。瞧,我的第一幅作品中,红黄颜色的颜料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条河,河里漂着树叶,河水哗哗地流淌着,鲜艳的红色混入其中,那正是八路军与敌人厮杀留下的痕迹啊。第二幅是水与火正在比试本领,水被火包围了,危急之下,水发出剑波,火被攻击得处处是伤。
漆扇真是太有趣了,谁也猜不准它最终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可那一个个浑然天成的画面又令人陷入无限遐想。
(指导老师:陈丹丹)
★以漆为笔
□小记者 何思澄
(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四年级)
漆扇是一种以扇子为载体,运用国家级非遗漆染工艺手工染制的艺术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动手体验漆扇。首先,我们在水里加入自己喜欢的颜色的颜料,搅拌一下,放入素白的扇子,等待扇子出水时的那一刻总是惊艳绝伦,令人有拆盲盒的快感。特别要注意的是,扇子放入水中的手法也是有讲究的,有旋转入水法、“Z”字入水法等,不同的手法做出的扇子可是不同的。
非遗漆扇,以漆为笔,以水为扇,每一把漆扇皆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传统传承下去吧!
(指导老师:邱丽春)
★一半天成一半人为
□小记者 任博涵
(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四年级)
“一半天成,一半人为。”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漆扇!作为非遗艺术之一,它很美,做出的每把扇子都独一无二。首先,我将自己最喜欢的蓝、绿、黄三种颜色的颜料滴入水中,然后拿起一根牙签划动水面,让不同颜色的颜料拼凑出大致的画面。最后再把空白的扇子放到水里,一秒、两秒……慢慢地,我把扇子拿了起来,五彩斑斓的画面在扇面上展开。回家后,我又照着这个方法做了三把扇子,再次沉浸在漆扇那独特的魅力之中。(指导老师:邱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