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林志安
入夏以来,随着气温的上升,各种小虫子越来越活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随着暑假的开始,家长带领孩子外出游玩亲近大自然时,常常会与各种虫子不期而遇。日前,泉州疾控中心发布相关提醒,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和旅行中注意加强防护,避免感染寄生虫引发大麻烦。
热门话题 夏天以来 几乎每天都在打虫子
“这两个月来,在家里不知打死了多少只虫子。”张先生说,他家所在的小区靠近公园,旁边有小溪经过。虽然他住在十几层高的楼上,但是夏天以来各种虫子在家里依然时有出现,飞的爬的都有,“孩子在地板上玩玩具,经常突然尖叫地跑过来说有虫子”!
随着暑假的到来,上周末,陈女士和丈夫带着孩子到乡下游玩,“白天玩得挺开心的,晚上实在没法睡,各种虫子太多了”。陈女士说,住的地方的地板上、桌椅上、窗帘上、窗台上,似乎哪里都会有虫子出现,“连夜开车去买了杀虫喷雾,发现就喷,孩子倒是睡好了,大人都在和虫子战斗”。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和张先生、陈女士有类似的体验。记者在微博中输入“夏天”“虫子”进行搜索,发现有非常多关于虫子的帖子。“谁懂玩手机一低头手臂上爬了一只巨大虫子的崩溃,我下一秒能晕过去。”“刚刚又跟虫子作斗争了,我算是发现了,每年夏天的深夜,我都要跟虫子作斗争。”“本来应该睡了,突然有个虫子向我飞来,我直接弹跳下床,而且它还追着我飞,吓死我了!”……夏天的虫子成了热门话题,大家极力地表达自己深受困扰以及对它们的讨厌之情。
提高警惕 小心这些虫子 避免寄生虫感染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对虫子进行疯狂的言语输出显然毫无用处,面对防不胜防的虫子,还是防一下比较实在。日前,泉州疾控中心发布了防范“经节肢动物(俗称虫子)叮咬感染的寄生虫”的相关提醒。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其他生物(宿主)来获取营养和居住场所的生物,在某些情况下,旅行者可能会因蚊虫、蜱虫等虫类叮咬而感染寄生虫,从而引起健康问题。”根据提醒,被携带寄生虫病原体(如疟原虫子孢子和丝虫感染性丝状蚴)的蚊虫叮咬后,可能感染疟疾和丝虫病;被携带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白蛉叮咬,可能感染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黏膜利什曼病等;被携带巴贝虫子孢子的蜱虫叮咬后,可能感染巴贝虫病;被携带布氏冈比亚锥虫和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循环后期鞭毛体的采采蝇叮咬后,可能感染非洲锥虫病(又称昏睡病);被携带克氏锥虫循环后期鞭毛体的锥蝽叮咬后,可能感染克氏锥虫病(美洲锥虫病,又称恰加斯病)。
注意防护 远离蚊虫孳生地 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加强个人防护,可以防范绝大部分由于节肢动物叮咬引起的感染风险。首先,应尽量远离蚊虫孳生地,如流动性不强的水源四周或植被密集区域。在蚊虫密度高的地方,应加强个人防护,尽量穿着浅色收口的长袖衣裤,皮肤裸露处喷洒和涂抹驱避剂(推荐使用含化学成分的驱避剂,保护效果更好)。外出旅行中,白天露营或夜晚睡觉时可使用蚊帐,同时可使用蚊香、电热蚊香液达到熏杀蚊虫的效果。
户外活动结束后,应检查身体是否被虫叮咬,尤其是小腿、腰间、脖颈、耳周等较为隐蔽的部位。如发现叮咬伤口,用肥皂水清洗后,涂抹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若出现较为严重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可用烟头热熏或者涂抹酒精后,用镊子捏住蜱虫的头部将虫体拔出,并检查虫体是否完整。如果发现蜱虫的头部滞留在皮肤内,最好及时就医,同时保留虫体,以便于就诊时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