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开始正式入伏,今年三伏天从7月15日至8月23日,历时40天。伏是避暑的意思,入伏以后,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到了一年最热的时节,老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三伏天也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那么,最难熬的三伏天如何养生?一起来听听主任医师王晓丽的养生建议。
1
养心去心火
进入伏天以后,天气炎热,容易使人心烦躁扰、情绪不稳,甚至发怒发火、伤神伤心。暑气容易耗伤人体阳气,汗多伤阴,中医认为,汗为心液,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加强对心的调养。
中医认为“夏气和心气是相通”,所以三伏天养生讲究“静养”,比如:早睡早起,避免运动时大汗淋漓。“伏天高温高湿,人们体力消耗较大,常会觉得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所以,入伏后尽量不要熬夜,避免心火旺盛。起居早起晚睡,建议晚上11点左右上床,早上7点左右起床。适当午睡30分钟。”王晓丽说。
越是天热越要“心静”,缓解烦躁心情可以采用静坐的方式。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和口微闭,调匀呼吸;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可连续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动10~15次,可起到养心安神、固齿健脾的效果。
炎夏也可以适当吃些清心降火、养心安神效果的食物,如:莲子、百合、小米、冬瓜等。
2
炎夏易惹湿邪伤身
三伏天除了要注意解暑之外,日常养生更要注重祛湿。假如你在感到疲倦的同时,还有食欲欠佳、大便比较稀、舌苔比较白厚等症状,可能是身体湿气重的表现。
“夏天很多人常靠冰啤酒、冷饮、冰镇西瓜解暑,但这些过于寒凉的食物大量进入消化道后,脾胃首当其冲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则易形成痰湿。夏夜,很多人喜欢睡地板,但大量的湿气入侵会导致关节、四肢酸痛,甚至引发风湿性关节炎。另外,夏季适当出汗有利将身体的湿气排出来。”王晓丽分析。
3
这样赶走湿邪
如果体内湿气严重,湿邪不去,怎么赶走体内湿邪呢?
中医常用一些芳香药物,达到祛湿的作用。要注意的是,祛湿的方法也应该根据体质不同有所不同。例如五花茶(木棉花、金银花、槐花、鸡蛋花、葛花)对于湿热体质来说,是较好的祛湿凉茶方。痰湿者还可以用“二陈汤”化湿,用陈皮、半夏、茯苓、薏米煲凉茶。
脾虚者容易生湿,所以,在祛湿的同时也别忘了健脾。湿气重脾虚人群,可以适当多吃健脾类的药膳,例如淮山药、莲子、芡实、陈皮等。还可以通过一些食疗的方式,达到健脾祛湿功效。如用淮山、茯苓、薏米煲汤,是夏季常用的健脾祛湿汤方。“另外,夏天还可以多吃豆类,如扁豆、赤小豆等,均有祛湿作用。民间流行的红豆薏米粥,除湿效果也不错。”王晓丽推荐。
除了食疗,多运动也是很好的健脾祛湿的方式,夏天可以选择跑步、健步走、瑜伽、太极等运动。但运动出汗后,千万不要马上吹空调、吹风扇,也不要马上去冲凉,因为这样做最容易使内湿外湿相合,伤身体。
中医拔罐能有效地祛除寒湿之气,可取中脘、上脘、下脘、天枢、足三里、丰隆等穴位,进行艾灸,可温中健脾祛湿。
“开胃”也是夏季养生的重点。王晓丽建议,“夏天可以适当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大枣、蜂蜜、莲藕、麦冬都是不错的选择。”(刘威)
【三伏食疗方】
冬瓜粥——利尿祛湿
冬瓜100克,粳米100克。冬瓜洗净,带皮切成小块,和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烂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能利尿祛湿,同时也是消暑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