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7月15日

早报小记者“回娘家”

“蟳”世遗之美 探科技魅力

小记者上“头条”

小记者体验簪花

小记者在泉州市科技馆合影

小记者参观泉州晚报社报史馆

■融媒体记者 黄碧云 通讯员 王石柳 郭慧瑜 文/图

6月30日,安溪县实验小学和第八小学的一批小记者开启了“回娘家”之旅,参观泉州晚报社报史馆,体验簪花,游览世遗景点,畅玩科技馆。

本次研学活动的主题是“蟳”世遗之美,探科技魅力。第一站,早报小记者前往江口码头和蟳埔村,了解蚵壳厝特色和国家非遗蟳埔女习俗,体验“头顶上的花园”簪花围。第二站,小记者来到世遗景点真武庙,参观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的重要遗存。第三站,小记者走进泉州晚报社报史馆,了解报社的发展历程、技术革新和新媒体发展成果。第四站,小记者在泉州市科技馆参观“海陆探秘”“海洋科技”等八大主题展馆,观看科学表演秀和4D电影。

★“娘家”之夏梦绚烂

□小记者 周一和

(安溪县实验小学三年级)

悠悠夏日长。花,热烈地盛开;树,尽情地舒展。小记者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回到“娘家”——泉州晚报社。

泉州晚报大厦是一座左右两侧是“执笔”造型,中间像记者采访稿一般的大厦,一看就颇有文化气息。走进晚报社报史馆,是一个放着各种奖杯以及荣誉证书的架子,荣誉满满,成绩喜人。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柜台里的物品,柜台里有以前的照相机、报纸、稿纸等。我觉得最有纪念意义的是旧报纸。在以前,每个字都有铅字模,根据报道的内容,排列好铅字,拼成完整的一则则新闻稿件,然后涂上一层油墨印到纸上,报纸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后来慢慢地有黑白印刷机,再后来有了彩色印刷机。报纸的印刷技术日趋成熟,也见证着晚报社的一步步成长,成为现如今泉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指导老师:高振坤)

★真武庙

□小记者 林熠堃

(安溪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真武庙,闽南建筑风格建造,有似燕子尾的燕尾脊和似马鞍的马鞍墙,周围同类建筑不计其数。“武当山”入口满是陡峭的台阶,上了台阶可以看到一块“玄”形的石头:大而圆的龟背,头靠着台阶,长长的蛇形尾紧贴龟背,真是生动形象。继续往前走,真武庙就在面前了。庙中央,真武大帝坐在那儿,皮肤是黑色的,身穿闽南的特色服装。身后,真武大帝的七星宝剑格外耀眼,那剑刃上七颗星星像北斗七星。真武庙旁,还有一株八百来岁的“榕树爷爷”。(指导老师:龚淑谨)

★少年簪花郎

□小记者 陈煜

(安溪县实验小学三年级)

第一站,我们来到蟳埔体验“火出圈”的非遗簪花围。说到簪花,作为男生,我是不太乐意的,穿上那马面裙,头上戴着花,多别扭!老师告诉我们,男子簪花始于唐代,盛于宋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于是,我们最终都穿上了马面裙,戴上了花。顿时,现场成了流动“花园”,我也看到了很出片的自己。

随后我们参观了真武庙和泉州晚报社报史馆。旅程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泉州市科技馆。我们看了4D电影,遇见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诸如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发现勾股定理的毕达哥拉斯,算出圆周率前七位的祖冲之等等,原来,科学家的发明都来自日常生活啊。(指导老师:吴新凤)

★今生簪花 来世漂亮

□小记者 林亦心

(安溪县实验小学四年级)

蟳埔女簪花起源于古代阿拉伯文化。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阿拉伯国家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据传,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将鲜花作为礼物赠送给蟳埔村的女性。久而久之,这种以鲜花装饰头部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蟳埔女簪花。

我们跟随着导游老师来到村里体验簪花文化,我们先挑选好心仪的汉服换上后,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帮我盘好头发,并簪上五颜六色的鲜花。远远望去,人群变成一片花的海洋,真美!(指导老师:林香娜)

★穿越宋朝的簪花男生

□小记者 许炜铭

(安溪县第八小学四年级)

“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这趟研学行程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到著名的蟳埔村体验“头顶上的花园”——簪花!

别看别人簪花很漂亮,可是一走进簪花馆,当簪花的师傅要给我簪花的那一刻,我的脸便瞬间涨得通红了,男生簪花,那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太难为情了。我扭捏着,不敢坐下。簪花的师傅笑着告诉我:“谁说簪花不少年!在宋代,男子就盛行簪花,头上戴的不是花,是勇气,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寓意。看,莲花代表纯洁,牡丹代表富贵,梅花代表坚强。来,小帅哥,我先帮你绑一个假发。”原来,簪花还有这么深的寓意!我鼓起勇气坐在椅子上,只见师傅手指翻动,手法娴熟,我还没数清步骤,不一会儿,就簪好了,镜子里的我变了个样。头顶鲜艳的簪花围、拿着一把小扇子、穿着汉服的我,勇敢地对着镜子笑了。(指导老师:李丽芬)

★探寻世遗泉州

□小记者 李弘程

(安溪县第八小学三年级)

第一站我们来到蟳埔,体验簪花。接着参观完真武庙后老师带着我们去了泉州晚报社,老师说这是小记者的“家”。最让我难忘的还有最后去的泉州市科技馆。科技馆的两位老师给我们做了几个神奇的科学实验,一边实验还一边给我们讲解,我很幸运地被老师抽中到台上参加干冰实验,太有趣啦。这次的研学之旅,我和我的好朋友们都玩得很开心啊!(指导老师:沈锦花)

★小记者的家

□小记者 李语轩

(安溪县第八小学五年级)

带着无尽期待,我兴奋地走进泉州晚报大厦,看着这宽阔的场地,我目瞪口呆,感叹着它的成长,心中升起了骄傲,步伐都自信不疑。我移步长廊,望着报纸的一点点变化:从黑白到彩色、从小张到大张、从文字到多图,一个个阶段都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都是一座座里程碑。上面的一笔一画,都是一代代前辈不畏困难、砥砺前行的印记。我为自己是小记者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指导老师:郭慧瑜)

★探索科技奥秘

□小记者 林子晴

(安溪县第八小学四年级)

到了科技馆,我们先去看实验表演节目。一位看上去很有智慧的小姐姐问:“谁知道干冰几摄氏度?”有人回答50摄氏度,有人回答100摄氏度。小姐姐立马止住,说:“是78.5摄氏度。”她还把干冰放入有颜色的水里,水在那一刻冒出了白色的烟来,水也变透明了,真的很神奇。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加深记忆,帮助我们更直观、生动地了解一些科学原理。(指导老师:殷艳梅)

--> 2024-07-15 早报小记者“回娘家”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90820.html 1 “蟳”世遗之美 探科技魅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