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杜连财 通讯员 叶华丽 陈思越 郭玉羡 文\图
在中国与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瑞自贸协定”)迎来生效实施十周年的重要节点,泉州外贸企业借助自贸协定的政策红利,加速推进“泉州制造”的国际化进程,书写着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纸黄金”助企出海拓市场
日前,泉州格瑞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仅用时5分钟便成功申领到泉州海关签发的中国—瑞士自贸原产地证书,标志着该公司一批价值38万元的太阳能电子产品将享受瑞士市场的零关税待遇。这一幕,不仅是中瑞自贸协定助力企业减负增效的生动写照,更是泉州海关积极作为,助力企业尽享政策红利、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缩影。
“足不出户就能拿到原产地证书,这份‘纸黄金’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泉州格瑞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陈雅萍的话语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已申办11份中瑞原产地证书,出口货值超700万元人民币,充分证明了自贸协定对企业出口的巨大推动力。
自2014年7月1日中瑞自贸协定正式生效以来,双方贸易壁垒大幅降低,中国对瑞士出口99%以上的商品可享受零关税,瑞士对中国出口商品也享受到了广泛的关税减免。这一协定不仅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更为泉州等中国制造业基地的产品打开了通往欧洲高端市场的便捷通道。
作为中国的轻工产品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泉州凭借纺织、服装、陶瓷、树脂等传统优势产业,在中瑞自贸协定的助力下,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十年来,泉州海关共签发中瑞原产地证书4710份,签证金额超8.5亿元,帮助企业享受关税减免超4200万元,有力推动了“泉州制造”的国际化步伐。
积极拥抱全球化浪潮
根据瑞方提供的资料,因开放的经济和对自由贸易的承诺,瑞士是中国具有吸引力的贸易伙伴。201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瑞士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
在近期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中瑞双方将在进一步沟通的基础上,分别履行各自国内程序,争取尽早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双方将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规则等各领域深入探讨,着力打造高水平升级协定,使两国企业和人民更多受益。”
站在中瑞自贸协定生效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泉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积极拥抱全球化浪潮,推动“泉州制造”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随着自贸协定的深入实施和关税壁垒的持续降低,泉州企业将拥有更多机会进入瑞士及欧洲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中瑞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16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其中,中国向瑞士出口最多的是机电产品、化学工业产品。中国自瑞士进口最多的是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和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等。
今年年初,中瑞双方宣布完成中瑞自贸协定升级联合可行性研究,一致同意支持尽快启动正式升级谈判。面对外贸发展的新机遇,泉州海关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为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贸易组织(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看来,通过自贸协定,中国许多产业都获得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开放可以引进更高水平的竞争。他说:“中国企业则通过这种竞争来提升自己,同时,这也扩大了中企进入国外市场的机会。”
他解释道,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一个更好的新环境,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可以实现这一点。同时,中国也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来参照更高水平国际规则推动国内相关改革,不断提升自身效率。“从以上角度而言,非常期待中瑞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谈判。”
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累计批准瑞士在华投资项目2358个,瑞方实际投入104.1亿美元。瑞士是中国在欧洲重要的技术引进来源国。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自瑞士技术引进累计金额146.8亿美元,项目达到2662个。商务部数据称,中国对瑞士的投资也在快速增长,现已达到92亿美元。
在金融合作方面,瑞士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的热土。中瑞证券市场互联互通承托凭证业务开通以来,已有17家中国民营企业成功在瑞士证交所上市,并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在瑞士上市,这既帮助了中国企业提升海外融资能力,也为瑞士增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助力。
在创新驱动、优化服务促发展方面,泉州海关还设立了服务专窗,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精准享惠方案设计,指导企业运用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等便利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时间和成本,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