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泉州水系,那便离不开“八卦沟”。泉州老文史工作者陈垂成所著《泉州城区八卦沟综叙》曾有这样的表述:“八卦沟”名称最早出现在文献上,是明朝弘治十一年。在开沟的时候,挖到一个陶盖有“巽”字的瓷瓶。“巽”在八卦里代表西南方,所以人们也就称城中沟为八卦沟。
史载,八卦沟是泉州老城区排水系统,是唐代以来泉州府的子城、罗城遗留的濠沟、池塘,经过宋元时期逐渐连接而成排水渠道,大小沟渠遍布市区。明万历《泉州府志》云:“罗城、子城内外濠沟,如人之一身,血脉流灌,通则俱通,滞则俱滞。”其大动脉即八卦沟大濠,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
对于八卦沟排水,有更大密切关系的是护城濠。泉州城的七个城门:仁风门(东门)、义成门(西门)、德济门(南门)、朝天门(北门)、通淮门(涂门)、临漳门(新门)、通津门(水门),都各有水关与护城濠通连。整个泉州城周,又都工整地环绕护城濠(俗称湖岸),西南边则巧妙地利用天然的破腹沟作“护城濠”。这些护城濠皆可以从城区不同地势之处,接纳由水关泻出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