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8月13日,是今年“三伏”里的中伏。俗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此时段的天气最是闷热,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民俗学者王来华介绍,今年在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所以中伏是20天,民间又称“双中伏”“俩中伏”,从7月25日开始至8月13日结束。
为何热在中伏?“过了夏至,白昼一天天变短,但地表积热仍在逐日增加,入伏后,地表积热渐渐接近高峰,中伏期间达到了最热程度。”王来华说。
今年7月15日入伏后,“三伏天”的威力就已显现,我国多地开启“屋里蒸馒头,屋外铁板烧”的“烧烤模式”。
“虽然‘双中伏’不意味着闷热的高温酷暑会持续20天,但今年的节气特点是先入大暑,再进中伏,而大暑通常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二者叠加,‘热上加热’,暑热的时间相对要长。至于要热上多久,取决于多变的气象因素。”王来华说。
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在暑热挟湿的天气里,人们更容易感到疲惫乏力、口干口苦、没食欲。怎么办?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吃面条时最好配上一些菜码,如生黄瓜丝,煮熟的绿豆芽、胡萝卜丝、青椒丝、豆角丝、菠菜、油菜等,不仅清新爽口,还益于祛除体内湿热。”王来华说。
主任医师王晓丽建议,中伏期间饮食一定要清淡,不可过于油腻,否则极易碍胃,导致消化不良。山药、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等都是夏日的进补佳品。大暑时节,还需要适时地化气生津,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喝粥能健脾益气、养胃阴以补虚损。养心安神可吃些莲子,用莲子粳米同煮成莲子粥,对夏热心烦不眠有缓解作用。”(周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