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林维真
7月25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六大国有银行集体宣布下调存款利率。这是自去年12月以来,存款利率的又一次集中调整;随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也下调存款利率,由此,存款挂牌年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在银行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储户开始“存款搬家”,部分人将目光转向大额存单、国债以及保险产品,一些银行的大额存单卖到“断货”,国债“秒杀”,储蓄型保险产品热度也持续上升。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理财需求,做好多元化资产配置。
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
“银行定期存款又降息了,现在不再‘躺赚’”。7月28日,高女士打开建设银行APP发现,建行已经降低了存款利率。以100万元存款为例,5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化利率已经从2.00%降到了1.8%。这也意味过去100万元每年能获取2万元利息,现在每年只有1.8万元利息,5年下来利息减少就是1万元。
今年7月25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六大国有银行集体宣布下调存款利率,其中2年期、3年期和5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调至1.45%、1.75%、1.8%(此前分别为1.65%、1.95%、2.00%)。
7月26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也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7月29日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分别发布公告,从7月29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至此,全部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均完成本轮存款利率下调。总体看,各家股份制银行这次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在5—20个基点之间,大部分股份制银行调整后的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要略高于六大银行。
这是自去年12月以来,银行存款利率的又一次集中调整。由此,存款挂牌年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在存款这件事上,很难再躺平了”,平时习惯把钱存在银行获取利息的高女士感叹道。
国有银行大额存单卖“断货”
在各银行纷纷调整存款利率的同时,一些储户开始“存款搬家”,有的把目光转向银行的大额存单以及保险公司的储蓄型产品,以期锁定利率。
银行的大额存单,投资门槛相对较高,一般起存20万元,利率相对定期存款高,到期之前还可以转让。近日,随着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一些手头有闲置资金的客户开始抢购大额存单,导致部分银行大额存单额度紧张,想抢到甚至需要“秒杀”。
为应对息差下行,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已暂停发行中长期大额存单。如4月份,招商银行暂停新发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今年5月,民生银行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停售半年及以上期限的大额存单产品,并将大额存单购买选项限定为1月和3月期限,利率均为1.7%。
记者前日登录几家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发现,中长期大额存单额度紧张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中国银行APP看到,起存金额20万元的1年期、2年期、3年期大额存单额度不足;建设银行APP的大额存单有20万元起存1个月、3个月的产品,利率分别为1.39%和1.40%。工商银行APP显示,目前3年期、2年期、6个月的大额存单额度均处于“售罄”状态;兴业银行APP可看到一款起存金额20万元3年期大额存单的年利率为2.40%;另一款起存金额50万元3年期大额存单的年利率为2.40%。
大额存单“断货”只是短期存款流出的一个缩影。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存款利率下调或将进一步带动存款向理财搬家。
储蓄型保险产品受青睐
近期银行存款利率的接连下调,一些储蓄型保险产品因其独特的保障和增值功能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近几天咨询储蓄类保险产品的客户明显增多了,其中增额终身寿是咨询最多的产品,其次是年金险这类能提供稳定现金流的产品,这个月成交的增额终身寿险比平时增加不少。”厦门一家保险公司代理人王经理告诉记者。
45岁的肖女士在厦门一家医药公司上班,从2021年开始,她陆续投了30万元买了股票、基金,两年的时间亏损超过40%。今年5月份,肖女士忍痛清仓后,想把钱存到银行,可3年期和5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只有1.95%和2.00%,肖女士觉得这利息太低。最终,肖女士接受一位保险代理人的建议,入手储蓄型保险产品,“从长期看比银行储蓄高。”肖女士说。
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资产配置
当下,面对存款利率的下调,老百姓如何才能让手中的钱安全又保值呢?央行曾多次提示风险,投资者应放弃对高息理财的幻想,对3%以上的收益率保持警惕。
“如果追求稳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以及国债等产品。”厦门建行理财经理郑小姐建议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理财需求,做好多元化资产配置。
“每款金融产品都有不同的特点,客户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配置产品,如增额终身寿险是一款需要长期成长的储蓄险产品,通常要持有7~8年以上才能“回本”,收益才会更有优势。如果是短期5—10年要用的钱,建议选银行定存”王经理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