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03日

三洋村访茶

■李志宏

芦田三洋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静卧在银瓶山下。

银瓶山,海拔1411.4米,山峦秀丽,润泽圆美,状似银瓶,山中富含火山灰土壤,是梅占茶的发源地。

银瓶山西侧有座宝峰岩,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燕尾脊有36翘,相传杨进廉肇基此地,称三杨,寓祖孙三代开发闽疆之意,后谐音为三洋。村里并没有洋,一路走来,倒见清澈的小溪绕村而过。村四面环山,形如鼎,云雾缭绕。

提起梅占之名,有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三洋农民杨奕糖在田里插秧,一个挑茶苗的老人经过时向他讨水喝,杨奕糖见老人可怜,就送了一碗饭给他吃,老人挑了几棵茶苗作为报答,杨奕糖种在山上后,长势非常好,制成茶后香气馥郁,滋味浓厚,深获好评。村里举人杨辉文观其花似蜡梅,故以“梅占百花魁”的前二字命名为“梅占”。晚清八大诗人之一的林鹤年曾在他的茶诗《田家述》中写道:“种梅三万株,终老吾何悔。”诗中的“梅”,就是“梅占茶”。

三洋人对梅占情有独钟,在茶农杨先生的茶园里百年以上梅占茶树有50多亩,爷爷辈种下的。杨先生人高马大,眉毛浓黑而齐整,眼睛闪闪有神采,手掌宽大坚实,他领着我们到茶园。老茶树两三米高,健壮直立,新梢叶大翠绿,我们一头钻进去,在葱茏的茶丛间穿梭。茶园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梯壁留草,杨先生遵循古法,坚持人工除草、冬季翻耕疏松土壤,用心呵护每一棵茶树。梯田不平整,开采时,茶农们借助梯子、长凳等工具手工采摘。

看完茶园,自然是喝茶。杨先生连声招呼大家去合作社喝茶,大家围桌而坐,他拿出了从百年老树刚采制的“寒香魁”。“且将新火试新茶”,汤色金黄透亮,香气浓郁高扬,头几道,入口滋味浓烈厚重,慢慢转为醇和,连泡十几道余韵犹存。大家纷纷出声,“有口福,喝到这茶叶里的冬虫夏草”……我则陷入沉思,总觉得刚入口时有一股熟悉的焦香在我的味蕾上跳动,引诱我去回想,当我说出这感觉时,杨先生一语道破:“是不是童年时烤地瓜烤到糊香?”我大呼:“对,对,这款梅占独具薯香味,透着温暖的烟火气。”

“梅占百变,怎么做都好喝。” 杨先生接着说,“梅占需嫩采,可做乌龙茶、红茶、白茶、绿茶等茶类,是金骏眉等名茶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含物质相对丰富,香气、滋味尤为特别。”原来,梅占还有“一树多茶”的制作优势。近年来,梅占故里出现了一系列特色品牌茶,茶产业为无数辛勤民众带来美好富裕的希望与明天。

每到一处,青山、绿水、茶香,是身为安溪人引以为傲的自然生态。一棵棵茶树,是深耕于岁月的希望与传承。梅占传香,甘传天下,遇见了就是福气。

--> 2024-08-03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94275.html 1 三洋村访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