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陈玲红 通讯员 方海凌 实习生 林晟晨
他是泉州第一代闽南语播音员,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广播站开始,便向家家户户传递闽南语之音。退休后,他仍以传播闽南语为事业,在社区教小朋友说闽南童谣,在大学教南音系的年轻人说闽南语,在老年大学教老年人……此外,他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传播闽南语,收获大量粉丝。他叫蒋东煌,今年71岁。
自写几十万字教案教闽南语
“小朋友们会唱闽南童谣《天乌乌》吗?”
“会……天乌乌,要落雨,阿公拿锄头要挖芋头……”
“你们是这样地唱的呀?那你们听我唱一下哈,我是这样唱的: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要娶某。孤呆做媒人,土虱做查某……是不是不一样?告诉你们哦,你们唱的是台湾版的,我唱的才是咱泉州的童谣哦……”
在鲤城区组织的“学习泉州话”娃娃班里,小朋友和家长们都十分意外,原来我们平时唱的《天乌乌》竟是台湾版,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勾住了家长和小朋友的注意力。
“《山村抒怀》这首诗你们读的是闽南语中的‘白读’,不是说你们白读了哦,是说这是口语化的闽南语,但是读诗咱得用‘文读’……”面对小学生,蒋老师讲的内容更难一点。“闽南语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起源于……”在丰泽社区老年学校,面对会说闽南语的老年人,他从历史入手。
早在退休前,蒋老师就应邀给中专艺校生讲闽南语播音,两个班一上就是五年。“那时候没有教案,也没有课本,我只能自己写教案,从闽南语发源开始,到声韵调,参考了大量的资料,一共写了几十万字的教案。”蒋老师回忆,教完五年课后不久,教育部与国家语委联合全国方言区做了一个国家课题,录了好几个视频、音频,这些录制给了他启发,以音视频的形式传播闽南语。
做公众号拍抖音传播闽南语
“2018年我一个学生做公众号做得很好,我就去找他学习怎么编、怎么做、怎么发送,学了一个下午,然后我回家就开始琢磨操作。”蒋老师回忆,当时他已64岁,每日坐在电脑前录音、找音乐、编辑,尽管音频仅两三分钟,但他要做一个小时左右。
为了更好地使用音乐和编辑,他还买了一套编辑系统。刚开始,他每周做三四期,到2020年坚持每天发布一次。“录的音频多数是1分钟至3分钟之间,最长的超过30分钟,一开始是到处找稿子,有古诗词也有外国名诗,后来开始选用泉州本地作者的文章,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很多人主动给我投稿,现在稿子都需要排队了。”蒋老师说,现在“传承闽南语”公众号累计推文2000多篇。
除了公众号,这两年蒋老师也跟上短视频的步伐,开设了“老马”抖音号,虽然账号里并不全是传承闽南语的内容,但20多期闽南语讲述泉州风土的视频让账号快速涨粉,目前已有粉丝11万多名。
蒋老师说,现在除了做公众号和老年学校讲课外,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泉州老年大学。“在老年大学也讲了很久的闽南语课,还拍了很多微视频,总的来说,做闽南语传播、服务老年朋友,这就是我现在做得最开心的两件事。”蒋老师现在是老年大学的班主任,他把闽南语知识传播给学员,让他们再去影响家人,他觉得“这又是一次传播”。
■链接
闽南童谣
一首:《天乌乌》
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要娶某。孤呆做媒人,土虱做查某。龟吹笙,鳖拍鼓,水鸡扛轿目凸凸,蜻蜓举旗喊辛苦,火萤挑灯来照路,虾姑担盘勒屎肚,老鼠沿路拍锣鼓。为着龙王要娶某,鱼虾水卒真辛苦。
二首:《破扇谣》
破扇引清风,拍死蚊仔公。
破扇呣值钱,暂用一半年。
破扇在我手,清风自然有。
汝笑我破扇,我笑汝空手。
三首:《拍铁哥》
拍铁哥,引铜锣。铜三哥,四婶婆。攑交椅,挽仙桃,仙桃甜,挽荔枝。荔枝树尾红,呼狗咬丈人。丈人走去必见,龟咬鳖。鳖囵头,草蜊弄土猴。土猴土咧咧,豆腐掺豆渣。火纸烧勿会断,鸭母生鹅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