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陈玲红
日前,“海丝时光”视频号发布了一张有奖竞猜老照片,照片中,男女老少都在广场上跳交谊舞,勾起了许多老读者关于交谊舞风靡年代的回忆。
据了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交谊舞堪称那个年代的“广场舞”,不仅受中老年朋友喜欢,也吸引不少年轻人,许多团体、工会为丰富业余活动,甚至专门组织交谊舞培训。这期海丝时光,记者分别采访了曾在那个年代经营舞厅的老板和当时热衷交谊舞的舞者,从他们的回忆中,感受那个年代“广场舞”的风靡热度。
每日都要“进城”跳舞 牙疼时跳舞能“止疼”
“那时候的交谊舞比现在的广场舞火爆多了,大概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会儿市区有十几家舞厅,最大的当数三塑舞厅,是当年一家塑料厂倒闭后改成舞厅,位处现在的龙宫菜市场。”71岁的杨日进告诉记者,1991年在朋友的带领下,他见识了交谊舞的魅力和当时舞厅的火热后,便“好像走火入魔”了,除台风天外,每天骑近30分钟的摩托车,从东海到文化宫附近跳舞,一日不落。
“一开始不会跳,只能坐着看,看了两个月左右,有一个人看我天天坐着,就跟我说有教练可以教,学费300元。”杨日进说,他很快就学会了,之后更是每天都要去跳舞,大部分是利用晚上时间,周末时人更多。“平时一家舞厅一场有200人左右,周末有300多人,舞池里很挤,都得排队。”他回忆道,当时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多数是几个朋友喊一声就结伴去跳交谊舞,大家也没有固定的舞伴,到了舞厅便随机邀请舞伴。“所以舞技好的人,会成为舞厅明星,大家都想和你跳。”杨日进说,固定舞伴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有的。
“记得有一次我牙疼得厉害,我和我妹说我跳舞的时候就不知道疼了,一停下来就又疼了,我妹不信,后来她自己经历一次就相信了。”杨日进笑着说,那时舞厅人多,加上灯光和音乐,人一进入舞池就会十分专心地跳舞,他猜测就是因为那份热爱有了“止痛”功效。
市区至少十几家舞厅 200平方米挤进200人
“交谊舞的热潮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最开始是华侨大厦的音乐厅,后来各种小舞厅多了起来,那时市区至少有十几家。”今年81岁的李仲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跟着风潮和几个朋友合开了一家舞厅,他说,当时200平方米左右的舞厅,经常要挤进200人左右,满满当当,一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场,一般来说晚上和周末时人更多,以退休的老年人为主,兼有少量年轻人。
“当时每人每场一两元,买月票会更便宜,一天按500人算的话,一个月门票收入大概是1.5万元,扣掉一个月租金约3000元、水电费和各种检查,每月的收入要比当时的职工工资高很多。”李仲烈说,只是后来舞厅越开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利润就越来越薄,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他选择关了舞厅。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冲击,大部分歌舞厅就都倒闭了,交谊舞的热潮也渐渐淡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