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09日

家与城

晋江五店市(本报资料图)

■翁郑榕

人们常说:“生娘不及养娘大。”于我而言,晋江就是我的“养娘”,是我长大的地方。从1998年伊始,26年来我们一家从“外地人”到落户晋江,不断地搬迁,也算见证了这座城市脱胎换骨般的新变化。细细想来,不由得感慨万千。

1998年,我第一次来到晋江。那时候我爸妈刚从煤矿下岗,身上的钱不多,就和几个员工合租在莲屿街后巷里的民房。民房不大,住着五户人家。由于员工大多数来自福建建瓯——我爸妈的老家。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邻里感情非常深,吃饭的时候都是十几个人一起吃,上班也是结伴同行。有时候,爸妈要在店里处理事情,我一个人在家怕黑,住在隔壁的姐姐都会陪着我,直到我睡着或者我爸妈回来,才离开。那时候,虽说大伙条件都比较艰苦,但大家守望相助,所以我觉得我的童年已经够幸福了。

住在民房里,进出上班都要经过一条长长窄窄的巷道。到了晚上,整个巷子一路上只有特定的路口有几盏白炽灯,一眼望去,只有星光点点在闪。这条路像极了父母刚创业那段时光,“在狭窄的环境里挣扎,在寸光的指引下前进”。所以,每次入梦,都在搬家,梦想着改变。我却没意识到,其实晋江更想改变,而我所期盼的成长和成熟,不过是一直追随着他变化的脚步而已。

2003年,我们终于搬出了巷子住进了青阳大厦,并在二楼租下了一整层店面。对面就是我从小心心念念的莲屿街,咸饭、牛肉羹、水丸、肉粽、面线糊、沙嗲面什么的,一应俱全。

没几年工夫,福隆一期广场盖起来了,周边的旧房子也迎来了拆迁,青阳大厦前的小花园也种上了大榕树。我看着宽阔的柏油路四通八达,周边超市、银行、饭馆生意红火。当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荒凉得像个“小村儿”的青阳,俨然已经有现代城市的“雏形”。

2007年左右,老爸抓住了机会,赚了钱并落户到晋江体育馆附近的小区。小区旁边有一条热闹的小夜市,两边超市、饭馆、商店应有尽有。每周五,我从明江小学寄宿回家的时候,都会特意叫司机师傅在这把我放下,然后拿着每周剩下的零花钱进去消费一顿。我那时候特别喜欢吃一家叫“快乐基”的鸡饭,怎么吃都不会腻。最后一次吃大概是2010年的时候,我还说:“下次再来,老板。”可后来,那条街已经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路边小店林立的地方也盖起了高楼,建起了如今的宝龙城市广场。之后几年的周末里,我们一家人逛这座宽敞明亮的大商场,去餐饮街吃各种美食,过上了有滋有味的小康生活。

人在晋江,我的每一次乔迁,我都感觉离市区越来越远。然而每次,我在这些所谓的城乡缓冲区间,看到的一些如城市“补丁”般的老旧街景,没过几年就全被换了“新装”,面貌焕然一新。

整座晋江城,许多我到过或未到过的地方,都同样悄然经历着城市化的巨变。无数旧房子变成了高层楼房,无数窄小街道变成了宽阔的商业街。老城区内,五店市里的老房子老街道也早已摆脱了纯粹居住的意义,成为晋江具有历史、商业和人文气息的标志性建筑。

生活在晋江多年,无论先来的、后来的,还是本地的、外地的,都在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奋斗,奔向未来。因为这方土地都会敞开博大的胸怀接纳你、拥抱你!晋江会为你展现人间的梦想和烟火,晋江有你想要的情意和幸福。

--> 2024-08-09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95230.html 1 家与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