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10日

小记者参观《世遗古城——百街百“姓”百门匾》专题展览

溯源郡望堂号 解读门匾密码

小记者认真记录

小记者了解门匾里的“密码”

小记者参观泉州传统民居模型

■融媒体记者 吴小婷 黄巧玲 文\图

近日,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小记者前往泉州市博物馆,参观了《世遗古城——百街百“姓”百门匾》专题展览。在欢喜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探索古城郡望堂号和门匾文化。伴随着生动的讲解与有趣的互动,大家仿佛漫步于泉州的大街小巷,感受古城老街的历史岁月和厚重底蕴。

★追溯根源

□小记者 王知一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

走进展区,我被各种各样的姓氏牌匾吸引住了。这些牌匾每一个都显得庄重且富有历史感。其中,王姓人家常用的门匾有“太原衍派”“开闽传芳”“贵峰衍派”“青阳衍派”。

姓氏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姓氏的故事里有你、有我,是联结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纽带。(指导老师:郭冰)

★独特的家族标识

□小记者 许烨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

泉州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一块块郡望堂号门匾,不仅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也是闽南文化中对家族血统和谱系尊重的重要体现。

郡望堂号和门匾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家族标识,蕴含着丰富的家族历史和内涵,能够让我们了解自己姓氏的故事。(指导老师:王贤伟)

★你从哪里来

□小记者 谢烨萱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

穿梭在展厅里,我们好奇地寻找着属于自己姓氏的牌子。不一会儿,我便找到了我的姓氏“谢”的牌子。通过展牌的内容和老师的介绍,我知道了“宝树传芳”“金鱼衍派”“银同衍派”都是谢姓人家的常用门匾。

随后我们还围坐在一起,畅聊“你从哪里来”的故事,探寻古城的郡望堂号和门匾文化。

★“姓”趣多多

□小记者 鞠晓晴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

在泉州古城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的“衍派”“传芳”门匾,不但告诉我们这户人家的姓氏,更体现这户人家对中华传统文化自发的代代传承。比如,门匾上刻的字如果是“颍川衍派”,那这户人家姓陈;如果刻的是“宝树传芳”,则是姓谢的人家,有趣极了。

随后,我们参观了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欣赏了既美观又严谨的“出砖入石”和既能避雷又有美好寓意的燕尾脊等,感受闽南建筑的独特韵味。

★衍派与传芳

□小记者 蒋芊芊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

“衍派”,如蒋氏之“福泉衍派”,寓意着家族血脉的绵延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传芳”,诸如林姓的“九牧传芳”,则是祖先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提醒我们铭记家族的荣耀与伟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谈及我们的祖先,无不令人肃然起敬。蒋家先祖蒋旺,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开创了大明基业……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站立着无数这样的先辈,他们的事迹与贡献,构成了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重要篇章。

★简单姓氏不简单

□小记者 庄哲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

现场,一位姓杨的同学给大家讲述了同姓的历史名人:有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有位高权重的杨廷和,有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还有政治与军事的天才杨一清……

每个姓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有趣的故事。这次活动,加深了我们对古建筑和门匾的认识,也加深了我们对姓氏的了解。(指导老师:黄红云)

★了解自己的姓氏

□小记者 傅可馨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

参观过程中,我在展区左侧找到了自己的姓氏——傅,展板开头处写着:傅姓人家常用门匾“版筑传芳”“银青衍派”。

傅姓远祖为黄帝长孙大田氏,后代因居于傅险(傅岩)而为傅姓。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篇中写道:“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版筑”的意思就是筑土墙。历史上记载,傅说从筑墙劳作开始,终成商朝名相,傅姓便以“版筑传芳”作为堂号。唐朝的节度使傅实目睹泉州刺史常常敲诈百姓,于是带兵讨伐立下了大功,被赐银印青绶,定居泉州,这就是“银青衍派”和“银青传芳”的由来。

郡望堂号门匾承载着家族的荣誉,也提醒后人铭记传承。

(指导老师:郭八梅)

★聆听姓氏故事

□小记者 王知乐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一年级)

活动中,欢喜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了姓氏文化。老师让我们说出各自的姓氏,然后告诉我们各个姓的故事。我们“王”的姓就与“贵族”“帝王”等有关。

每个姓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样。通过这次参观,我获取了一些关于姓氏的知识。我希望能多多参加这样的文化探索,传播更多的世遗文化。

(指导老师:肖金华)

★血脉相连的纽带

□小记者 谢梓翔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一年级)

“当你走在古城泉州的大街小巷,只要你看到这些门匾,你便可以知道这户人家的姓氏。”欢喜老师告诉我们,“每一个姓氏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书,记录着我们的来龙去脉,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基因。”

我们的姓氏,是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的纽带,也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文化之源。

★做优秀世遗推广人

□小记者 吴鸿彬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

从这次活动中我了解到,此次展览共涉及古城180条街巷148方门匾68个姓氏。我的吴氏源自姬姓,是黄帝族系的支裔。吴王寿梦想传位给他的四子季札,但季札坚决不接受,就避居延陵,因此被称为“延陵季子”。吴氏的“延陵衍派”就是季札的后代。

随后,我们参观了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今年是泉州申遗成功三周年,我们要了解并保护身边的世遗文化,做一个优秀的世遗推广人。

(指导老师:张芹)

--> 2024-08-10 小记者参观《世遗古城——百街百“姓”百门匾》专题展览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95419.html 1 溯源郡望堂号 解读门匾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