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10日

七月七 茄花开

(视觉中国)

■吴奋勇

赤日炎炎,行走在乡间,不时可见,这里一丘,那里一丘,一棵挨着一棵,矮矮的,细枝浅紫,叶大墨绿,枝叶间垂着瘦长深紫的果实,歪着尾,像打了一个钩。

这种植物叫茄子,每年的六月到八月是它的花果期。每当七月来临,我的耳旁就会响起祖母曾经为我们清唱的歌谣:“七月里来七月七,茄子开花叶儿绿,牛郎织女配夫妻。”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统的“七夕节”。这天早上,祖母会起得特别早,把前天浸水的糯米用石磨磨成浆,包在白色的布袋里,用石头压着脱水,然后分揉成条,折小段,用双手搓成细小的圆团,再用拇指压下,有一个小窟窿。中午前,下水,加糖,做成一种叫“软粿”的甜品。

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她就会叫醒我。然后,我们一起出门,到菜地里摘茄花。祖母教我要认真找,密集处才摘得一朵,但要数好,要刚好七朵。她说这天,仙女一起下凡有七个,一个一朵。有一次,我发现茄子的花都是向下或者斜向下,我好奇地问祖母,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她的另一句回答让我永远铭记在心。她说,茄子果实这么大这么长,花儿当然要低调,不然会遭殃,人也一样,要有出息,就要默默努力,不浮夸,要实在。回来的路上,不能说话,也不能和他人打招呼。到家后,把它们放在厅堂上。

临近中午,在厅口排上一桌的供品:“软粿”、豆饭、加酒加姜的煎蛋汤等。先上香,拜拜,乞巧。然后,祖母把七朵茄花、七块粉块、七捆三色线包得严严实实的,在厅口站稳,用力甩到下落的屋檐上。晚上,我们围在父亲身旁,听他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他自己编的故事,精彩不断。这样的夜晚,连星星都在微笑。

后来,祖母老了,也走了。母亲每年七月初七,也会传承张罗这种民俗。去年,七月初七,我刚好在老家,母亲提前一天就准备好了供品,现在物资丰富,不用“起早摸黑”准备。这天,母亲依然起得很早,按照我的交代,母亲大声喊我,我睡得正酣,但还是起床。七十六岁的母亲健步如飞,我在后面追赶着。我家的菜园子在一个山梁上,母亲在空心菜地的四周种了五棵茄子,棵棵长势良好。母亲说,是用“土粪”做底,施用农家肥。我们摘了七朵茄花,一菜篮的茄子、空心菜、青瓜等,有说有笑地回家。那时,我想起以前祖母的严肃,向母亲说起。她笑着说,时代变了,我们都要学着应变和适应,像对人一样,心诚即可。风雨一生的母亲懂的道理比我深刻。

茄子不是为了节日而开花,也不只是七月初七,茄子才开花,四季花开是大自然的时序。在乡村的日历上,七月七让茄花成为一种辛勤的见证和朴素的寄托;茄花让七月七多了一份大自然的馈赠和大地的气息。

--> 2024-08-10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95422.html 1 七月七 茄花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