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敏
小镇的供销社,是公私合营的产物,它们在小镇的最具体形态,就是一长溜的店铺,并且占据着小镇街区最显赫的位置。小镇四通八达,连接着四周广袤的乡村。乡民们来小镇,主要就是来供销社购物。
供销社店铺的外廊,一律是骑楼式样建筑。而里面的一间间店铺,是相互打通的,由北至南的排列,是文具店、生活用品店、五金店、布料店、鞋袜店、烟酒店、蜜饯店、水果店……店铺与店铺之间,都有一个木质的拱形门连接着,像一个横向的弯弧,把店铺串联在一起。每间店铺的最前沿,是一排木店板,每天7点半的时候,店铺开门,一块块木店板,被店员拔起,堆叠在骑楼下,并用绳子系好。小镇这个时候,最为热闹,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人群,脚踏车群,板车群,三轮车群,在街镇上熙熙攘攘的。而供销社店铺里,我们小镇外十里八乡的乡民们,也前来光顾,买镰刀,买酱油,买烟酒,买花布,买鞋袜,买铅笔,买镜子,买闹钟……
供销社商店,就是货物的集散地。我那时是个少年郎,读到“财富”二字,就会联想到供销社商店。父亲会抽烟喝酒,时常差遣我去供销社商店购买。父亲抽烟不挑,买的是永定牌烟丝,加上一小本的烟纸,16分钱加4分钱,刚好是两毛钱。这个,我记得特牢。父亲当然喝酒也不挑,买的是米酒,或者五加皮酒,都是低价酒。每次买的酒量,是半斤。营业员用一个长柄的酒提子,伸进酒瓮里舀酒,把一个漏斗,架在我带来的酒瓶子的上头,将那酒提子靠在漏斗上,一斜扣,就一骨碌地把酒倒进酒瓶子里了,动作十分麻利。在餐桌上,父亲喝酒抿下一口时,会闭眼品一下,很享受的样子。父亲酒配也不挑,有酒喝,就算是挺享受的,这也是供销社提供的。
我享受供销社提供的“幸福”,那是在生病的时候。有一次我发高烧,母亲从商店买来糖水菠萝,作为“慰问品”。那罐糖水菠萝,是用玻璃瓶装的,外面有一个商标,是黄色成熟的菠萝,散发着诱惑之色。我吃到那糖水酽酽的菠萝,倍感满满的幸福。
后来,供销社大发展了,还建了一座很高很大的商场,把那些一溜儿排成排的店铺,全都安置在商场里。而这个大商场,就建立在我家的对面,隔街对望着。时间呢,也来到了1980年。供销社的大商场里,原先的店铺规模,现在则变成了一个个浓缩版的柜台,文具柜、五金柜、布料柜、化妆品柜、鞋袜柜……各组成一方小卖场。商场与顾客交割的方式,是各个分柜台设有一条专线,连接到一个总柜台。顾客选中买品后,柜员将票据和钱款夹在一个铁夹子里,然后嗖的一声,抛飞向高处的总柜台。而高踞在总柜台的那个人,就马上结算清楚,再嗖的一声,抛飞回来……生意兴隆时,那“嗖嗖嗖”之声,在营业点里响个不停。供销社这种营业方式,曾经流行了好长一段时间。
供销社所卖的商品,大都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正是此点,让人倍觉亲切,成为岁月河流里一朵最为绚丽的买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