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29日

远去的挑货郎

■郭芳读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每每想起童年时游走于乡村的挑货郎就倍感亲切,想起那个年代“破烂换糖”的情景。

印象中挑货郎五十多岁的模样,身材偏瘦,皮肤黝黑,常年戴一顶草帽,身手十分利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精明的挑货郎,到供销社采购一批日用小商品,一年四季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挑着担子,摇着拨浪鼓,走村串巷吆喝着“收旧拖鞋、牙膏皮,收长头发”“换针头线脑,换顶针,换糖啰”。一根扁担一只鼓,两只箩筐挑天下。风里来,雨里去,挑货郎以勤劳的双腿、坚实的臂膀和热情的服务,给乡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幸福的回忆。

挑货郎一头箩筐上面是一个“百宝箱”,箱子上有抽屉,箱下面是存货。另一头箩筐上面是一个玻璃罩,玻璃罩下面是大小不等的木格子,里面是日用小百货:发夹、松紧带、缝针、小剪刀、别针、万金油、鞋带、各色线等等,花花绿绿,鸡零狗碎,让人目不暇接。还有孩子们特别喜欢的花生糖、麦芽糖、红麻粩、爆米花、橡皮筋、弹弓、玻璃弹子、火药纸、小皮球,以及用小竹管做成的一吹就响的哨子……玻璃罩货架下面是用来装换来的牙膏壳、骨头、破铜烂铁等旧货的。

货郎担里的商品虽不值钱,在当时的农村却十分受欢迎,成为乡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及时地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急需,满足了家家户户的燃眉之急。货郎担是流动商品交易和再生资源回收二合一的最古老形式,它可以使用货币交易,也可以“以物易物”,农家既可以把家里的破烂处理掉,又可以换到家里急需的物品,在极度缺乏“闲钱”的农家人眼里,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挑货郎所到之处,自然是众星拱月般受到欢迎。听到那熟悉的拨浪鼓声音,孩子们都欢呼跳跃,一拥而上,眼睛时不时地瞅着货郎担里的物品,紧紧地跟在后面,一路簇拥着进村。进村后,孩子们大都飞快地跑回家,缠着大人拿来平时积攒下来的鸡毛、鸭毛、牙膏壳、破铜烂铁、鸡肫皮之类的东西来换糖果吃。没有这些东西的孩子就闹着要家人买糖吃,或买那精致的木头小手枪、小风车、小发夹。

村里的妇女老人也会停下手里的活计,走过来买点做鞋正缺的针头线脑,配几粒衣服上掉了的纽扣或买条缝裤子用的松紧带。印象中这个挑货郎为人和气,一边嘴里憨憨地嚷着“蚀本了,蚀本了”,一边手中又给多添一小截货品,一脸的微笑。

如今农村交通条件改善了,物流发达了,经济发展奏响乡村振兴的序曲。村子里的小店开成了小超市,日常生活用品、各式糖果糕点、各种新鲜果蔬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远去的挑货郎,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挑货郎爽朗的笑声、乐观的心态以及风雨兼程的身影,化成一道道抹不去的记忆。一脸慈祥的挑货郎是我童年里最具吸引力的演奏家,那“卜咚、卜咚咚”的拨浪鼓声,浑厚而悠远,时常回荡在耳际,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 2024-08-29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98310.html 1 远去的挑货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