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辉
在悠远的乡村画卷里,炊烟宛如水墨画中淡雅的笔触,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幅温馨而宁静的田园风光。那从古老屋檐间缓缓升起的青烟,裹挟着柴草的清新与五谷的醇香,穿越了岁月的长河,成为游子心中永恒的乡愁印记。
记忆中的柴草灶,由土坯与红砖堆砌而成。家人精心择日定方位,端锅放样,两连或三连的灶台布局,映射出家庭人口的繁盛。四季轮回,它静默守候。夏日里,灶前虽酷热难耐,但家人的欢声笑语让这里成为避暑的乐园;冬日里,灶膛的火焰如同暖阳,驱散了寒冷,温暖了每一个归家人的心房。清晨,家家户户削锅灰的场景,汇聚成一首生动的田园诗,吟唱着新一天的希望。
生铁锅与柴草灶相依相伴,则是乡民心中永恒的牵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铁锅虽经年累月地泛起锈迹,却也因日复一日的烹饪,积淀了家的味道,让家的温馨在每一次翻炒中得以延续。
生火做饭,这项看似简单的日常活动,实则蕴含着深厚的生活智慧。从远古时代的击石取火,到火柴、打火机的普及,技术的进步让生火变得便捷,但那份对火的敬畏与依赖,已深植于乡村血脉。杂草秸秆在灶膛中噼啪作响,火焰跳跃间,点燃了生活的向往。熄火时的那份急切,吹火时的那份笨拙,都是乡村生活中最真实、最质朴的写照,也是记忆中最宝贵的片段。
炊烟,是乡村生活的天然时钟,也是情感的信使。在没有钟表的时代,它指引着村民们的日常作息。当多户人家的烟囱相继冒出袅袅青烟,田间劳作的人们便知是归家做饭的时刻。
炊烟袅袅,不仅是生活的印记,更是乡村古朴风情的象征。它因村庄而诞生,村庄因它而美丽,有了炊烟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灵气,让人心生向往。炊烟伴着乡村走过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变迁,柴草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炊烟飘着飘着,就与乡村走散了。
如今,山珍海味或许已不再稀罕,但那些曾经用来充饥的野菜、地瓜叶等食材,在柴草灶的精心烹饪下,焕发出了别样的风味。人们开始怀念那些用柴草灶煮出的饭菜,烤地瓜的香甜、烘瓦罐饭的独特焦香滋味……这些简单而质朴的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勾起大家对家、对童年的深深怀念,成为味蕾上难以割舍的乡愁记忆。
在现代喧嚣中,偶尔放慢步伐,重燃柴火,让久违的炊烟再现。在袅袅烟雾中,寻觅宁静与温暖,让心灵得以真正休憩与回归。炊烟,不仅是旧梦的回响,更是对纯真质朴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