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洛阳的马先生和朋友在龙门石窟附近的伊河下游钓鱼时,捡到了一尊石制佛头,三人怀疑其为文物,立即报警。随后,佛头被送往龙门石窟研究院。
昨日中午,据报道,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表示,这尊佛头已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收集保管,初步鉴定为唐代佛头,后续将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认定。
“当时佛头静静地躺在水中”
“当时佛头静静地躺在水中,露出了半边脸。”28日上午,洛阳市民马先生和两个朋友在龙门石窟附近的伊河边钓鱼时,意外发现佛头一事引发网友关注。
马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其钓鱼的地方距龙门石窟约1公里,发现佛头时,佛头被泡在水里,下方有被尖锐物品锯开和凿过的痕迹。
据报道,经三人仔细观察,佛头高约60厘米,重约30斤。“虽然这块‘石头’的颜色与周边的鹅卵石颜色差不多,但仍能看出是一个佛头,上面还有吸附的田螺,我们用水冲掉后,发现这个佛头跟龙门石窟里面的很像。”马先生说。
马先生表示,自己就出生在旁边的村子里,经常到龙门石窟玩,对里面的佛像比较熟悉,在他看来,捡到的佛头,与石窟里佛像的材质、颜色都很相似。
“我们就考虑如果是龙门石窟的佛头,是非常有可能被水冲到这里的,而且看样子这个佛头在河道中已经有些年头了,且佛头的脖子位置有着明显的被切割的痕迹。”
三人商量后,决定报警,告知龙门石窟研究院和辖区派出所。派出所人员到现场查看后,将石刻残件收集并交付龙门石窟研究院。
或被破坏而流落水中
经研究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初步鉴定,该残件高约40厘米,表面雕刻粗糙,眼睛、脸部均不对称,鼻子残损,有肉髻和发髻,但未雕刻任何纹样。石刻为石灰岩质,属唐代造像风格,初步推测为一尊菩萨头。
因此,龙门石窟研究院初步断定为一件半成品雕刻,可能被破坏而流落到伊河河道,被水流冲至下游河道,至此才被市民发现。
石窟造像为何会在河道内出现?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古代伊河水量较大,伊水泛涨曾冲毁过寺院。《旧唐书》载,“唐开元十年二月,伊水泛涨,毁都城南龙门天竺、奉先寺”。其中奉先寺是唐高宗敕建的皇家寺院,负责著名的大卢舍那像龛的日常洒扫和管理,寺院被冲毁也可能导致一些造像被冲入河道。另一方面,20世纪上半叶龙门石窟一些区段被开山取石及盗凿破坏时,窟龛造像会掉入河道,经长期水流冲刷、翻滚到下游。
目前,这尊被钓鱼市民意外发现的佛头,已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收集保管,后续将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认定。(大象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