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孝树
在闽南这片充满独特风情的土地上,饮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深深扎根于生活的风俗,见证着一个人从出生到离去的漫长旅程。
来泉州工作多年的笔者,虽一直听不懂闽南话,却对闽南的风俗充满好奇。闽南人的一生,确实如一场场盛大的宴席,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伴随着美食与欢聚。
从新生命的诞生开始,便有了一系列的庆祝仪式。小孩出生后的第三天,“庆三朝” 隆重举行。孩子的母亲先品尝美食,这一小小的举动蕴含着深深的祝福,期望能保佑小孩平安无事。随后,小孩的外婆外公带着满满的爱意和礼物到来,一个大红包传递着对新生命的红福安康之愿。爷爷奶奶则忙碌地筹备酒席,款待前来祝贺的客人,人生的第一席就此拉开帷幕。这不仅仅是一场吃喝,更是家族新成员到来的欢庆,是亲人们对未来的期许。
满月之时,无论家境如何,“满月酒” 都是必不可少的大事。红蛋、面线糊、面龟、红酒鸡等特色美食成为满月酒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朋好友送上红包祝福,一场酒席下来,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这个时刻,人们共同分享着新生命带来的喜悦,也传承着对家庭新希望的关爱。
四个月的剃胎毛仪式,有着独特的意义。将小孩的胎毛和眉毛剃光,寄托着人们对孩子未来头发、眉毛长得又黑又密又漂亮的美好愿望。外公外婆送来连帽披风,亲家母置办一桌酒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坐一起,逗弄孩子,享受美食,温馨的画面中洋溢着对孩子成长的关怀。
周岁的抓周仪式,更是被视为孩子寄予梦想、表达梦想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被认为源于天性,充满灵性。抓周礼上摆放的物品与时俱进,从算盘、秤到印章、笔墨、钱币等,每一样都代表着不同的未来期许。无论孩子抓到什么,大人们都乐在其中,随后的宴席更是将这份喜悦推向高潮,亲朋好友共同见证孩子人生的重要时刻。
孩子步入十岁,迎来人生第一个整十岁。中国人对逢十的年份格外重视。十六岁成年礼举行,张灯结彩,拱门相迎,四方宾客汇聚一堂。二十岁的弱冠之年,作为小孩走向成年、走向独立前的最后一个大生日,弱冠之礼同样广邀宾客。此后,三十、四十岁…… 每逢整十岁,人们都会欢聚,庆祝人生的重要节点。当人步入老年,每一个十年又多了一份温情。在逢九的年份,孩子们会回家为父母办酒席,做九也称做寿。闽南话中“九”与“狗”谐音,俗语 “坏狗不上十,好狗跳跳走”,寓意着美好的祝福。这一桌酒食,承载着孩子们对父母的敬爱和祝福,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然而,生命终有尽头。当人走向生命的终结,儿时的玩伴、村里的人们以及亲朋好友在悲伤中品评逝者的平生,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一种传统的送别方式。死后第七天的 “头七”,孩子们置下宴席,备上红蛋,感谢前来帮忙的亲友,同时红蛋也代表着好运气和去晦气。接下来的 “七七四十九”,每一个七天都有着特定的仪式。
逝后一年,做对年,祭拜之礼后准备简单的下饭菜供亲人食用。第二年过去,隆重祭礼,脱孝之日置办酒席,请求当年送葬者入席,以示感谢。至此,闽南人从生到死的宴席全部结束。
闽南人的一生风俗,通过一场场宴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宴席不仅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情感的交流、文化的传承。在这些风俗中,我们看到了闽南人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庭的重视、对传统的坚守。每一次欢聚都传递着浓浓的亲情。这些风俗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