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9月07日

白露时节话“蒹葭”

■庄培芳

当啁啾的鸟鸣一遍遍唤醒黎明,当清晨的露珠在草叶间闪烁,我们知道,白露已至,大自然正为我们缓缓铺展开一幅幅宁静清新的画卷。

这是秋天里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美最富诗意的节气。最动人心弦的莫过于《诗经》里的那千古名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她像那诗歌里的古典美人,白衣飘飘,顾盼生辉,带着纯真、明丽、妩媚,又有点淡淡的忧伤气质,向我们款款走来。

你一定想不到,拥有“蒹葭”这么诗意雅号的植物,竟是咱们日常司空见惯的芦苇。“蒹”指的是还没有长穗的芦苇,而“葭”则是初生的芦苇。“三分秋色一分芦”,白露时节的“蒹葭”,也就是芦苇,正迎来他们的高光时刻。无须刻意寻找,水池边,滩涂地,河岸旁,一丛丛、一簇簇,远远近近,层层叠叠,纷飞如雪,宛如一场纯白的梦境,写尽秋的浪漫与柔情。

我的童年在山区长大,与芦苇结下不解之缘。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太富裕,经济的拮据使大人们整天挖空心思开辟财源,改善生活。养猪、种菜、开荒、捡麦穗,拖儿带女,蔚为壮观。不知是哪位高手起的头,上山割芦苇做扫把卖,跑一趟县城回来就有几块十几块的钱。那时候爸爸一个月工资也就四十几块。很快,左邻右舍的女人都行动起来,母亲也动了心思,工余就带上镰刀跟大家一起上山割芦苇,晚上就在灯下做扫把。

做扫把的流程说来简单。先用接了长柄的镰刀一把把割下芦苇,浸透晒干,拿棍子使劲打,把芦花打净。然后脱下芦秆上的叶片,只留秆上的叶“帽儿”泡在水里,捞起沥干水分,趁还没有干透,捻成一股股细绳备用。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动手扎扫把了。把十几根芦秆头对头收拢对齐,扎成一捆捆的小束。取五六束,排列齐整,就有了扫把的雏形。这时候拿一根手指粗的麻绳,一端固定在桌腿或者铁窗杆上,另一端绕扫把柄一圈,使劲一拉,就留下一个深浅适中的印痕,用捻好的芦叶“帽儿”细绳沿凹痕绑紧,如此扎五步,把扫把秆上多余的部分用柴刀砍齐,再放太阳底下暴晒几天,就做成了,挑到县城卖,一把扫把五毛钱。母亲一个月跑一趟县城,每次回来都要天黑。她一回来,就给弟弟炖一碗瘦肉汤,弟弟喝汤我吃肉。每逢这个时候,家里总是充满笑声。

我那时候才六七岁,既不会上山割芦苇,也不懂灯下做扫把,连捻细绳都不会。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闲着。在母亲出门时,我要看护比我小四岁的弟弟,使尽各种招数不让他啼哭;守好喂好家里的鸡鸭,不让它们走失;近午时,我把母亲做好的扫把一把把整齐排列在门口暴晒;太阳下山,我再帮母亲一把把收进来堆放整齐。遇到天气突变,更要全家动员,抢收扫把,十分紧张。只有晚上父母都回来了,才是我自由玩耍的时光。感谢一棵棵不起眼的芦苇,陪我们度过那些艰辛岁月,让我们时不时碗里有肉,甚至偶尔还能给我们姐弟添件新衣。

四十多年过去,忽忽已是中年。时值白露,耳畔响起那动人的诗句,我仿佛又回到那段岁月。山河忽晚,人间已秋。愿如芦苇,坚忍不拔。

--> 2024-09-07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99683.html 1 白露时节话“蒹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