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泽
那年我从晋江乡下一所中学初中毕业,如愿以偿考进了泉州五中念高中。
泉州五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具有培养优秀文科人才的传统。我就读泉州五中后很自然地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与熏陶。语文课上专注听老师讲课,课外勤跑图书馆,我记得清清楚楚,有一天“撞”到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读了他的《游思集》,从此一辈子与散文诗结缘,难解难分。
高三年级实行文理分科,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文科。戴其兰老师教我们语文,学校安排他教文科班的语文显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之前我不认识戴老师,那一天他走进教室,与我想象的大不一样,不但没有文弱书生的模样,还壮实、粗犷。脸上显现皱纹,谢顶。看得出岁月的霜雪没少给他磨砺,人生的风雨没少给他鞭笞。但他的课果然上得好,细致、透彻。可以想象,备课费了他多少心血。他的课还把乐观、风趣也传递给我们了,课堂上不时爆发欢笑。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篇作文中描写乡亲们愉快的劳动。末了回忆:“……我的耳边又响起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戴老师可能挺欣赏的,却开了我一个玩笑。他在我这句话的旁边眉批:“思美人兮!”作文分发下来了,我看了觉得有趣。有个同学看到了,也乐得朝我逗趣:“哈哈哈,思美人!思美人!”可能有人会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这样眉批不严肃,我感觉到的却是戴老师的有趣、亲切。戴老师时常在作文课讲评我和另外两位同学的作文,给我们很大的鼓励和促进,自然也“诱发”了我课余的文学创作。那时一位同班同学开始在《泉州报》发表诗歌,我受到刺激也想投稿。不久,我的《故乡的路》诗四首发表于《泉州报》“燎原”副刊。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发表文学作品,也是我第一次拿稿费。零的突破,让我终生难忘,也让我终身受益。追根溯源,与戴老师语文课培养了我们作文的兴趣密不可分。学校在校门口旁设立一块“好花共赏”的大黑板,介绍校内外学生的优秀作文。有一天,我突然看到我的一篇《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作文竟然刊发在上面,真是惊喜万分!那些天,我常往那边走,装着经过的样子,却目不转睛瞟向大黑板,心里翻滚着文学的激流。
说来很碰巧——应该说是戴老师“抓”题神妙,那年的高考作文题是《雨后》和《说不怕鬼》任选一题。我当机立断选了后者,就是因为这个题目与被戴老师选中作为“好花”刊发的《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相近,只要作一些改动与补充就差不多了。我心里踏实,下笔也就从容。那年高考录取率很低,我别的学科考得不太好,能够考上福建师大中文系,应该是我的作文得了高分的缘故。感恩戴老师!感恩戴老师平时高水平的上课、富有感染力的谆谆教导。我有时想,要不是在我处在高三年级的关键阶段遇到戴其兰老师,我也许考不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