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颜雅珍 黄巧玲 通讯员 林建斌 文/图
9月2日至9月8日是“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9月7日,泉州市新隅小学、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小记者走进泉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参与该所举办的“走进实验室,科学护健康”——2024年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当天,在工作人员的悉心引导下,小记者们有序地参观了生测室、化学室、中药室、食品室、公共仪器室等场所。他们不仅目睹了质谱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的功能用途,知晓了食品药品安全检测过程,观摩食品药品检验实验,还亲身参与到微生物限度实验、药品理化鉴别、中药材显微鉴别、花青素变色实验等趣味科学的小实验中。
在这宛如“魔法”般的实验室里,丰富多彩的体验,令小记者对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饮食用药安全的意识,更使他们了解到食品药品安全的背后,是一群默默耕耘的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食品检测的发现
□小记者 林雪霓
(泉州市新隅小学三年级)
原子吸收室,是借助仪器对食品、药品中是否添加重金属予以检测的场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他们是用于检测离子、分子的,即判断食品中是否添加了药品。据说,不同的质谱,由于检测的物品各异,其所采用的检测方法也有所不同。
随后,我们前往食品室,做了个小实验——花青素变色实验。我们拿起试管,在紫甘蓝汁中添加白醋会变紫红色,添加苏打水会变成蓝色,添加雪碧则变成浅粉色。其原理在于紫甘蓝中富含大量的花青素,这属于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花青素的颜色会随着酸碱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色,碰上碱性物质会变蓝色,而在中性环境中则呈现紫色。由此,可以依据其颜色的变化来评定物质的酸碱性质。
★探秘实验室
□小记者 苏熙乐
(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二年级)
我们率先抵达二楼的细菌鉴定室。这里宛如一个神秘的微观世界,培育着形形色色肉眼无法窥见的细菌,有优有劣。生物安全柜里,那些细菌或被“禁锢”于红色盒子内,呈现出奇妙的浅红色;或隐匿在长长的玻璃管中,如黑色的幽灵悄然潜伏。透过显微镜,我们开启菌落形态特征观察,我们发现了静止不动、小巧且泛黄的细菌样本,使我深切领略到了微观世界的神奇。工作人员的讲解更是让我明白,细菌虽小,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显微镜则是我们窥探这个微观世界的奇妙工具。
★食品安全的保障
□小记者 康铭峻
(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四年级)
我们踏入了细菌鉴定室,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菌是有优劣之分的。劣性菌有病菌和真菌等,良性菌有乳酸菌和益生菌之类。”我们还通过显微镜,观测到一种呈金黄色、葡萄串状的菌群堆聚在一起,它就是葡萄球菌,平时我们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它,通过高倍的显微镜方可一窥究竟。据说,其在自然界中无所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其污染的概率极大。
通过此行的参观学习,我深刻领悟到了食品药品安全对我们的重大意义。感谢检验局的老师们刻苦钻研,如同一道坚实的屏障,为我们的健康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驾护航。
(指导老师:郭小娥)
★神奇的金属检测方法
□小记者 黄梓杰
(泉州市新隅小学六年级)
走进理化室,工作人员为我们呈上了一连串的实验演示。其中,颜色反应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只见他的面前放置着一个酒精灯及几根小铁棒,紧接着他将一根铁棒置入四根试管中的液体,随后把铁棒放置到火上烘烤,神奇的是,原本红色的火焰突然变成了绿色。我们也学着样,将铁棒放到其他试管的液体里,再置于火中,瞬间火焰变成了蓝色、鲜黄色……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火焰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要归因于试管里的液体,那些液体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变成绿色是由于含有铜元素,变成红色是因为含有锂元素,变成鲜黄色则是含有钠元素……